组建校企合作培育团队

第二节 组建校企合作培育团队

实现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校企合作培育团队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是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先决条件。

(一)高校要构建公益创业的人才培养和综合支持体系

构建高校公益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高校公益创业教育体系,意味着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应成为高校开辟的主要路径之一。高校应去发掘有活力的公益创业代表人,对其给予长期的培养,教会其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相机行事的能力,以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公益创业人物将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才,促进公益创业更好的发展;高校可自行开设公益创业类课程或培训,组织具有公益创业项目经验的优秀人才在校内定期开展讲座分享,以这样的方式将公益创业的经验经历、知识技能教授给更多的大学生。[2]

扶持并开拓专业化、社会化、项目化的高校公益类社团志愿活动。高校是公益创业的“摇篮”,须加强公益性创业社团指导老师的配备,实现对学生在公益创业方面的合理高效指导,避免其盲目性、高风险地开展公益创业类活动。此外,高校应该关注校内大学生公益创业社团的开展计划、实施内容、运作情况以及互动成果,对其进行归档和分类,实现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的综合管理。此外,相较于较为成熟的公益创业项目,需要更加关注初起的公益创业团队并对它们加以有效的指导,另外对成熟的项目加以升华,对待各个项目做到不偏不倚,机会均等。

完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是公益创业高效进行的保障机制,高校应鼓励大学生在进行公益创业时与各类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此,需要政府、高校、企业三者之间形成合力,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少其中任何一方的支持与参与都无法很好地将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落到实处。同时,高校可利用自身的行政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扩展公益创业的合作对象,切实保证高校学生的合法利益,从横向和纵向拓展公益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公益项目的资金来源获取更多的合法渠道,结合企业项目资源和高校学生创业能力更好地开展公益创业,不断完善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活动过程中的各项能力。如今,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典型范例普遍受到公众关注,公益创业的理念也遍及很多领域。基于此契机,将公益项目的实施与政府、企业、高校之间搭建好桥梁,多方之间形成积极联动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更好地帮助高校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这也是一个不失为创新的行动。聚集多方的支持力量,将促进高校学生在创业这条道路上走得更加通畅,相较于单枪匹马、孤立无援的单打独斗,他们拥有了更多实现理想的机会。这对于迎合大学生不同形式的创新型公益创业需求、创新式的管理模式以及推进公益项目的支持力度有着正面鼓舞的意义,是值得长期思考和认真贯彻落实的重大议题。

(二)企业的帮扶是公益创业成功的推动力量

公益创业作为一项重视社会责任的事业,容易让创业者获得较高的成就感,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公益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参与意愿。但是大学生由于存在社会资源缺乏、起步资金匮乏等实际问题,使得创业存在着管理风险、项目融资风险、团队意识欠缺、法律风险、经济波动风险等诸多挑战,创业活动的开展阻力大。在实际环境中,企业的帮扶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企业通过帮扶大学生公益创业,实现履行社会责任和促进就业的双重效果。

企业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有力推动,主要表现在举办专业培训、创造公益实习机会、提供创业资金以及“一对一”辅导等方面。目前,国内部分知名企业已经积极参与帮扶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活动中。例如,联想推出了“飚爱心·创未来”公益创业项目,获胜的队伍能够获得联想提供的10万元创业基金,同时胜出的团队并不是立即创业,而是先进入公益组织进行实习,积累公益创业项目运营经验;又如,零点集团推出“公益成就酷我——零点大学生公益创业行动”,入围的团队可获得项目资金的支持,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们的才智,激发大学生的公益创业热情。此外,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办的《青年创业中国强》中,阿里巴巴集团、蒙牛集团、新东方集团等企业负责人以直接对话、现场指导、寄语鼓励等形式,为青年和大学生展现青年创业必备的“责任”“创新”“诚信”“远见”等要素,并作为创业导师“一对一”帮扶创业者,为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这些企业的有力帮扶推动着大学生公益创业步入快车道,驶向成功的明天。

(三)社会须营造和谐的创业氛围,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信心支持

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如火如荼,整个社会氛围对于创业是包容且开放的,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对公益创业的关注是缺乏的,且对其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具体表现在,相较于其他创业模式,公益创业从业人员往往得不到了解和认可,直接体现为外界对公益创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声望评价不高,公益创业从业人员面临着低薪等实际问题。依据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等联合发布的《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要求调研报告》,大部分非政府组织从业者薪资收入低,非政府组织从业者表示工作强度非常大或比较大,这种付出与收入相距较大的实际困境,必然会打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的信心。

基于此,社会营造和谐的创业氛围相当必要,对于公益创业应加大社会宣传及普及效应,运用线上、线下各类媒体,通过公益创业知识普及、公益创业优秀典型案例示范、公益创业成功人士评选等宣传方式,使公益创业的价值能够逐步深入人心,提升公益创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声望及社会地位,同时,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和实施监管方面的力度,提升对公益创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帮扶,增强公益创业从业人员的幸福感、获得感,提振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四)构建促进校企合作立体多维的公益教育体系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公益创业教育与传统创业教育相比较,有其特性。首先,从教学理念上看,公益创业教育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创业性的特征;其次,从教学方式上看,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性特征;再者,从教学理论性上看,涵盖多学科的交叉性。基于此,有效的公益教育能够在激发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鼓励大学生创造社会价值、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基于丰富社会实践性的公益教育,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其体系应如何架构呢?首先,完善公益创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培养理念上,要将公益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强化公益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从课程的培养目标上要凸显高素质、高水平公益创业人才的培养,突出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公益理念的塑造;从课程的内容设置上,需要积极开发认知—理论—实践上的多样化、多形式公益创业课程;从课程的教材设计上,因兼具地方特色、校本特色和实践特色。其次,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公益创业教育应以实践体验为重要教学方式,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其中在企业合作中,积极探讨构建校企合作共建双赢模式,建立双向的协同公益创业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项目,在为大学生提供企业一线实践经验的同时缔造多样化的社会工作机会;再者,建设助创孵化平台。创业孵化平台是促进项目落地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是公益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承担者,应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协同共建公益创业孵化基地,实现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服务保障,最后,具体化到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配备专业导师进行项目跟踪和辅导、设立公益创业基金,促使项目获得资本支持,能够顺利落地和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支持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和资源,因此,应更为主动发挥所长,除给予创业实训基地支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之外,还应畅通公益创业融资渠道,提供公益创业资本,支持助力公益创业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