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家长公益创业认同意识的可行性
(一)公益创业的社会氛围影响
近十多年来,公益创业应社会需要而产生,在国外许多国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公益创业的概念也快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与此同时,在我国公益创业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亦取得积极的成果。时间回溯到2008年,那一年的汶川地震,全民捐款赈灾,我国的全民慈善由此进入了“提速时代”。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2009年初,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达到643家,超过基金会总量的40%,虽然总量少,但发展的速度很快,是2006年增长速度的2.5倍。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出现,在此后的10~20年快速发展,打破了只能由政府和其相关部门设立基金会的制度屏障,推开了民间资源设立基金会的厚重大门,开辟了民间资源设立慈善组织的新道路。随着公民建设口号的提出,越来越多公民期望参与公益慈善,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承担起个人的社会责任,为构建美好社会奉献自身力量,崇尚公益与社会氛围蔚然成风。
如今的中国,公益创业活动也正逐步进入轨道,取得一定社会关注。诸如“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系列高校大赛,科技公司开启公益创业项目助力残疾等困难人群实现再就业,“共享单车”事业的开展,“青创享”公益创业夏令营让创业者帮创业者,借力大数据教育扶贫,西部地级市组织“公益创业培训”,失聪者的福音:人工智能读唇语,公益创业交互平台建立等项目。丰富的公益创业项目辐射中国社会多个层面,公益创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部分中国人。像在年轻人和中年人朋友圈常见到的“水滴筹”这种类似的公益链接,也可看出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公益创业事业的便利性与公益性,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越来越多普通人对公益创业事业越来越信任。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升,在互联网环境中各类日新月异信息的冲击,扩大了民众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包容度,所以,以大环境背景来分析,确立家长对公益创业的认同具有一定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二)公益创业的政策支持
党和国家对社会组织的扶持政策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一系列的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公益的发展与建设的高度关注,其主要包括“购买服务类”“登记管理类”“财政税收类”“人才培养类”“培育孵化类”等五大类政策。
近年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积极响应政策,鼓励与引导青年大学生创业。各级地方政府成立了省级和市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以及科技产业园。此外,高校也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积极联合校外资源,和政府、企业与组织开展合作,整合资源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创建了许多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资源,使大部分的创业大学生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负担。除了提供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政策扶持、创业孵化、开业指导、技术培训、跟踪辅导等“一条龙”帮扶服务,大大减轻了创业压力,提高了创业的存活率。
国家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了保障屏障,减轻了公益创业的负担,提高了公益创业的组织能力和规范化运作能力,有助于公益创业的存活与发展。积极的政策信号,有利的社会效应,为家长对于公益创业行为的认同提供了依据及保障。
(三)公益创业的巨大潜力和独特优势支持
确立家长公益创业认同,不仅在于积极的社会氛围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时,从公益创业本身出发,其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独特优势,是使家长获得认同的关键。
第一,公益创业蕴含巨大潜力。2020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联合发布《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0)》,报告显示,志愿服务在2019年有质的突破。2019年,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达到1.69亿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间为22.68亿小时,分别较2018年增长13.9%和3.2%。慈善公益捐赠和社会资源汇集的大数据略有下降。根据测算,2019年,中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为3374亿元,较2018年减少0.97%。2019年上半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为全国1400多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1.7万余条,累计获得52.6亿人次的点击、关注和参与,募集善款总额超过18亿元。总体而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老龄化加剧、儿童保育、残障就业、社区发展众多领域的相关矛盾,这也就为更多公益创业组织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从目前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可以看出公益创业是大势所趋,公益创业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与需求。
第二,公益创业自身具有独特优势。公益创业自身具有筹集资金更广、成功机会更大等独特优势。首先,公益创业相较于商业创业而言筹集的资金更广,公益创业投资资金的来源并不局限于传统商业创业的资金来源,还可以通过基金会和社会慈善捐助等方式获得。其次,其成功机会大,体现在公益创业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并不直接面向传统的市场竞争,其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认同;其次,基金捐资者在应对消费者对其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压力的同时,也助推了其满足这些需求的动力,这就助力了公益创业者和公益创业组织的增长。总体而言,参考国外公益创业的经验数据,公益创业的成功率远高于传统的商业企业的创业。
(四)公益创业的成功案例示范
公益创业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相关的成功案例对于提升家长对公益创业的认同,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第一,甘霖计划。甘霖计划,主要面向土地贫瘠落后地区的农村妇女,旨在提高其生活收入。通过引进简单易学的丝网花手工艺,培训当地妇女掌握这一手艺。此外,负责帮助寻找并联系进货和销售的渠道,利润归这些妇女所有,所获利润又成为妇女们进一步进货的投资来源。甘霖计划项目的核心是尽量用一次实践为妇女生活开辟一条新路径,然后逐渐提升一个贫困农村长此以往的收入水平。该项目着眼于延续性,使其能够在团队实践结束后自行良好发展。
第二,壹基金公益创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是中国第一家民间公募基金会,2010年12月3日在深圳注册成立,以“尽我所能,人人公益”为愿景,致力于搭建专业透明的壹基金公益平台,倡导“壹基金壹家人”的全球公益理念,“一家人互相关爱彼此关怀”的慈善互动模式。壹基金战略模式为“一个平台+三个领域”。“三个领域”一是灾害救助:壹基金根据受灾害群体的需要,迅速应对做出反应,及时向灾区提供援助,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儿童关怀:关注处在困境中的儿童的需求,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改善卫生情况,完善营养条件,提升可以让这些儿童能够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三是公益人才培养:支持公益行业研究和公益人才的培养,该领域的建设为公益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公益管理人才,为公益行业的延续性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力量。壹基金是中国社会公益创业成功的典范。壹基金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成为中国最为专业和规范的慈善机构之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给壹基金估算过无形资产——超过10亿元。
第三,残友集团。残友集团是国际唯一一个全部由残疾人自主管理自我良性发展的现代化、集团化高科技企业,以“发展和谐科技融入现代产业体系”为历史己任,以实现“大规模的残疾人集中就业,重构中国高科技产业人力结构”为伟大构想,是一个社会民生与高新产业相生相助发展的和谐科技事业。“残友”以残疾人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主,实行包食宿的后勤保障,为解决残疾员工上下班的困难提供了保障,实现了残疾人借助高科技集体就业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