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家长公益创业认同意识的措施
(一)以学校教育带动家长的公益创业认同
学校与家庭是教育过程中并行不悖的两个主体,相互衔接、紧密联系,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互通的教育过程,发挥学校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公益创业素质,提高家长对于公益创业的认同感、信任感。
1.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包含构成与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系统的管理要素,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明确,才能建立有效的公益创业课程设置及其评价体系。结合公益创业的特点,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首先就是激发学生的公益创业意识,使其从被动创业向主动创业转变,激发公益创业实践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公益创业品质,涵盖创业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公益创业品质的塑造是重点也是难点;丰富学生的公益创业知识。这其中包括专业、职业知识,精英管理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等;增强学生的公益创业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的塑造、科学技术、专业知识转化为公益创业社会管理及实践的能力和对于人际关系协调处理的能力等。
第二,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课程。公益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符合教育目标的定位,同时又应该具有地本、校本特色。首先,综合构架合理的理论性课程,依据认知需要和专业逻辑,涉及包含塑造创业精神的课程,如《创业哲学》《创业伦理学》《创业心理学》等,丰富创业知识的课程,如《创业经济学》《创业管理学》《创业环境学》《创业教育学》《创业法学》等;其次,强化设计实践性课程。包括与“创业实务”有关的课程的开设,如《大学生创业》《创业实践》等,此外,还要加强与第二课堂相衔接的公益创业相关实践实训活动的设计,体现特色,增强参与性和实用性。
第三,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制度。首先,建立健全扶持体系,依据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要求,综合社会舆论、政策、资金、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扶持,使各方面的扶持都到位;其次,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聚焦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教学上要综合运用OBE理念,注重过程性考核,助推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科研上,以提升教师与学生科研积极性为出发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公益创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出。
第四,进一步配齐配强大学生公益创业师资队伍。首先,配齐配强专兼职教师队伍。除加强高校本身创业教师的配备,同时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既包含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政府经济部门类专家,也包括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其次,构建师资管理机构。围绕公益创业教育、生涯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形成由党委牵头、富有经验的创业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为主体,学生处、团委为有效补充的管理机构,整合资源、发挥所长,凝聚合力,共同提升创业培养质量。
2.开展丰富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高校在进行公益创业教育时,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开展丰富的商业实践活动和公共利益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公益创业教育的核心,从社会方方面面的体验出发,使大学生意识到社会发展的不足,对其全面了解社会状况、关注国家发展以及提升专业知识技能意义重大。高等教育机构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到企业参观学习,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工作、利用寒暑假支教等公益活动并进行表彰,同时邀请成功企业通过开展讲座、举办公益创业演讲等形式,为学生创造与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进行交流、汲取优秀经验的机会。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切实了解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基本要求、企业与企业发展史等相关知识,认知创业的艰辛与困难,找出自己的问题,提升对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的认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在帮助提升学生的公益创业素质的同时,使家长在看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提升对公益创业的认同感、信任感。
(二)政府发挥调节作用,给予公益创业有力的支持
政府的相关支持政策直接影响民众对于公益创业事业的信任感、认同感,扩大公益创业事业的影响力,稳固的政策支持将引导更多公众投身于公益创业事业。
1.扩大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进行扶持
扩大政府资金为公益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的范围,不要强加过于严格的框架为支持条件和标准,应合理考虑公益创业大学生的真正需要。资金方面,公益创业教学有具体的需要,它需要单独的教材、特定的教学环境、特定的教学团队,这些都需要更为具体的财政公益创业教育支持。为了维持公益创业教育的资金来源,需要建立独立的预算机制,扩大对公益创业教育的投资,开发定项和定期的财政资金,在各种途径上实现有效分配。
2.出台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素质
法律法规是教育机构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素质培育的参考依据。培育政策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素质发展的方向和保障基础。如前文所述,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并积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定,但伴随着时代发展的快速性,尤其是国际与国内相互融合步伐快速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尤其是要加强对“公益创业”相关政策及法规的细化和完善,从而为高等教育机构和社会相关教育作出引导和指导,明确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方责任,充分发挥“三合力”的作用。
3.有效落实大学生公益创业政策
有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做支撑,还需要在行动上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障大学生在公益创业中的权益。政策是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政策,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但若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和高校将政策打折扣或者形式化,“有令却不行”,那么,公益创业政策就失去了其固有意义。与此同时,本来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持者、积极响应者——家长、教师、企业人员以及大学生们,势必也会受其影响,减弱对公益创业的信心和动力。政策的制定是为了政策的有效落实和执行,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切实领悟政策要义、遵循政策要求,完善政策的落实和监督,保障政策得以有效落地和执行。基于此,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公益创业加大关怀,才能进一步减少家长的顾虑,提升家长们的公益创业认同意识。
(三)社会、媒体共同发力,营造公益创业文化氛围
发展创新的公益创业文化、高质量的创业创新环境,有利于民众思想与繁荣的文化接壤。公益创业便是一种高质量创业文化的体现,促进参与者树立创新、创业和为社会做公益的价值观与认知,提升自我修养,激发社会公益精神,最后转化为创业实践,通过社会媒体营造公益创业文化氛围,能够助推公益创业认同意识的增长。
对社会文化环境起到重要作用的除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外,不得不说媒体信息的传播是功不可没的。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传播十分迅速,媒体传播的信息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尽管媒体的可信度各不相同,但在现实中,媒体在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难以比拟的。密尔提出:“舆论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积极社会力量。”[2]在社会环境建设中,在媒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加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培养,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如大力推广公益创业成功案例,发挥媒体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公益创业者的先进事迹,树立创业典范,营造公益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发挥榜样作用,加快公益创业文化的生成,鼓励公益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鼓励奉献,形成良好的公益创业素质营造氛围。
除此之外,社会既是公益创业灵感的来源,又是其开展具体实践活动的验证,让大学生在公益创业领域有了“施展自己拳脚”的空间,也能让大学生在开展公益创业时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正是因为社会条件的复杂性,更需要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以鼓励与肯定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公益创业。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挥社会属性,汇聚众人力量给予大学生公益创业以有力支持,比如,对可行性较大的公益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和慈善捐款,帮助公益创业企业更好地成长,又如,通过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积极交流分享成功的创业经验,分析想法与实践配对成功的条件和其他因素,帮助创业大学生规避一些普遍性错误,为民众的创业积累经验,建立积极合理的公益创业心态,营造良好的公益创业社会氛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