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益创业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与动力

一、我国公益创业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与动力

(一)公益创业产生的背景:市民社会的形成发展

公益创业产生于西方,究其原因与西方市民社会的长期传统息息相关。古希腊时期,以“自治”为标志的城邦统治的形成,预示着市民社会的萌芽。到了中世纪,随着市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实践,西方的市民社会得以逐步形成。一方面,市民社会关注个人的参与与权利的实现,助推民众广泛介入社会管理活动。另一方面,各种社会组织积极作为,勇于担负社会责任,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产品,由此促使政府职能发生变革。这种双重互动的力量推动了公益创业的发展。

我国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及社会环境整体改进,经济的繁荣活跃催生了各种社会组织。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国性的社团组织数量仅百个,地方性社团组织不超6000个。21世纪后,社会组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起,在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推动下,地方政府开始有意识孵化培育社会组织。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我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数量已超90万家,且遍布各个行业和领域,社会组织正从“数量增长”跨上“质量提升”的发展阶段。这些数量庞大且主体规模不断壮大的社会组织,也成了推动公益创业的不竭动力。

(二)公益创业发展的基础: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

西方公益创业的发展与福利国家的危机存在着关联。政府独自负担各种福利无疑会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总揽一切的方式也使得服务的效率受到局限。于是,各国开始引入市场机制,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福利运作的过程中。但是国家必然对营利组织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政策诱导,尤其是实施了对社会公益组织的免税刺激等优惠政策。在这种经济和政策环境下,一批企业有可能通过承诺社会目标生成、转化为享受免税待遇的组织[15]。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通过公益创业来提供服务也就变为可能。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其一,政府职能的转变带来部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迁移,具有一定能力的社会团体、企业或者个人逐渐分担了某些迁移的政府职能,给他们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其二,大学生注重团队合作且信息素养较高,这些都使他们能更快适应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践形式上,选择“门槛”较低的公益创业,往往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三)公益创业发展的内生力:公共利益导向性

公益创业与传统创业相比较而言,更强调创业的公共利益导向。透过公益创业的组织和文化两个要素可以明晰其鲜明的公共利益导向性。从组织目标上看,公益创业既不是创造一个企业,也不是为了建立一个非营利组织。它是依靠市场手段借助经济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并实现财政自主的一种实践活动。作为凭借市场收费方式进行运营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公益创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部分或全部依靠收费或以市场为基础的收入增长,与此同时也在捕捉商业机会进行行业化融资。它的组织形式尤其特别,其与政府组织、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或者登记在册的企业法人都不能划为等同。不管其组织登记与否或者以何种形式登记,其目标指向是公益性的,运营手段是市场化的。这样的组织结构尽管模糊,但组织的目标却清晰明确。从文化角度而言,公益创业崇尚创新和公益为一体的义利观。尽管其运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经营,但始终都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公益性,这就在于其将这种义利观渗透于经济活动中,实现理念与实践的同向同行。公益理念是创业团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先导,也增强了公益创业团队的凝聚力,展现了公益创业团队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方面,它期望公益创业者能引领创新活动发展,成为社会变革力量的贡献者。另一方面,它填平了公益和商业之间的天然鸿沟,超越传统的公私观念,运用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将公益和商业熔于一炉,以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为核心目标,力求凝聚社会力量,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