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公益文化

二、中国传统公益文化

我国公益慈善思想源远流长。王卫平指出,“对民的重视是从周朝代商开始的,实际上商朝开国之主成汤对民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38],如商汤时期实行的“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管子·轻重法》)的公益观念,先秦儒家所推崇的社会大同理想及仁爱精神,西周时期倡导的民本主义,都蕴含着丰富的公益慈善思想。

儒家自古以来的互助互济、扶贫济弱的慈善理念与长期以来形成的各种慈善实施方法,对普通民众的慈善行为产生了极为深刻长远的影响,至今对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人格完善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仁爱”是儒家的公益慈善思想之精髓,也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公益慈善思想之源头。不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仁”或“仁爱”在不同场合作出多种解释,其后继者如孟子等历代大儒也对此具有独特阐发。

“仁”乃儒家之终极关怀,指对人友善或有同情心。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说明“仁”乃一种不得不履行的义务,一种体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与人为善的利他主义。孔子一方面将“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另一方面又将“仁”规定为“爱人”由“爱亲”推至“爱人”,首先表现为“泛爱众”,还要求“仁德于天”,则天下为仁。总之,孔子以“爱”释“仁”。“仁”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蕴含着多层次的道德要求,孔子又提出“忠恕”作为“爱人”的实施路径,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为自己想要在这个社会上站稳脚跟,就要先帮助他人具备同样的能力;自己想要收获功名利禄,也要帮助他人飞黄腾达。忠恕之道所体现的推己及人之道,正是公益慈善得以开展的道德基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理念,指出人皆有“恻隐之心”,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体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天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因而这种发自内心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乃“仁之端也”。因而孟子希望“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到了汉朝,“仁”原来的人人互助的思想被天之意志所取代,认为人应效仿上天之仁,对处于贫困或苦难中的人施以援手。正如董仲舒所云:“天者,群物之祖也。……故圣心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无私。”

宋以后的儒家也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的公益慈善思想,提出以爱己之心爱人,视人如己。如张载所说“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程颢主张“博施济众”,王阳明认为“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以救助天下之人为己任”等。

可以说,儒家的这种具有推己及人、具有普遍性和利他性的公益慈善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公益慈善文化的思想基础。但儒家的公益慈善思想也存在明显不足,最为突出的即是“爱有等差”,根据血缘亲疏和地缘远近来决定是否帮扶或者帮扶的力度,与现代公益理念相悖。

【注释】

[1]Robert C.Ronstadt,Enterpreneurship[M].Lord Publishing Co.,1984:28.

[2]霍华德·H.斯蒂文森,等.企业风险与企业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52.

[3]罗伯特·赫里斯,迈克尔·彼得斯.创业学[M].王玉,王蔷,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10.

[4]郁义鸿,李志能,等.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5]宋克勤.创业成功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4-7.

[6]唐亚阳.公益创业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2-3.

[7]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8][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80.

[9]李志刚.颠覆者:中国商业变革中的新生代企业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4:3.

[10]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68-169.

[11]李春成.公共利益概念的建构评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13][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的思想精粹[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93.

[14][美]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M].李琨,译.上海: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2:56.

[15]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85.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7.

[17][美]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江晓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14.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9.

[19]彭柏林.当代中国公益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23.

[20]彭柏林.当代中国公益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

[21]严中华.社会创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22]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4.

[23]钟一彪.青年公益创业:为何而生与如何更好[J].中国青年研究,2016(4):10-13.

[24]资料来源:社会企业资源网http://w/ww.socialenterprise.org.hk/sesearch/plaintxt_chi/se.html.

[25]Dees J G,Anderson B B.Framing a theory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Building on two schools of practice and thought.Research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Understanding and contributing to an emerging field,2006,1(3):39-66.

[26]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68.

[27]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3):64-71.

[28]王扬眉,等.美国公益创业教育对中国高校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5(5):166-168.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66-567.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3.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5.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3.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01.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37]侯才.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J].哲学研究,2012(1):12.

[38]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1999(9):1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