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益创业

二、公益创业

相比创业一词,公益创业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新词。公益创业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在发达国家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只有十多年的历史。虽然一直以来,中外学术界都从不同的视角对公益创业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但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于公益创业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得到大家公认的表述。在公益创业实践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公益创业概念的理解分歧也日益突出,例如,“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翻译成“社会创业”还是“公益创业”或是“社会企业家精神”?公益创业与传统意义上的第三部门、社会组织、民间组织、NGO、NPO等组织如何区分?它最核心的特质又是什么?公益创业该如何定义才能为学界和实务界所接受等,这些问题是学者在对公益创业进行内涵界定时努力突破的关键点。

(一)公益创业的界定

随着人们社会价值观的不断变迁更新,创业者已不仅仅局限于达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公益创业作为新生事物进入人们的视野。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作为一个舶来词,又被译为社会创业、社会创新等。

1998年狄兹(J.Gregory Dees)提出公益创业的概念,他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界定:第一,公益创业是通过不断发掘新机会来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二,公益创业是不受现实资源稀缺情况限制,不断创新的过程。第三,公益创业能够持续地产生社会价值。[21]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指向营利或非营利组织的创新立业,但大多介于二者之间。公益创业是机构和个人捕捉新机遇,进而应对结构失效挑战的产业创新活动。还有些国外学者基于实践主体、价值实现方式、运作过程等角度,对公益创业的本质进行了阐述。尽管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但梳理归纳可以窥见学者们大多将创新的运作方式和价值实现的社会倾向性列为公益创业的鲜明特质。见表1-1。

表1-1 公益创业的相关界定

资料来源:公益创业研究中心网。

作为舶来品,当前国内对公益创业的关注研究尚起步。“双创”热潮的蓬勃兴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公益创业研究的高涨。目前较具有代表性的论著为严中华的《社会创业》及唐亚阳的《公益创业学概论》。唐亚阳认为,公益创业是指个人、社会组织或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22]钟一彪认为“公益创业是一种将商业部门的方法引入公益慈善领域,进而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创业理念和创业模式”[23]

关于公益创业的概念,目前国内学术界暂无定论,但多把公益创业视为以社会使命为导向、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的实践。基于对多种定义的分析,公益创业应包含以下关键点:①以关切社会问题为初心,以实现社会价值为使命;②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③运用商业化运作模式经营,可达成自我造血。这些关键点澄清了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传统慈善行为的模糊交叉,有利于将公益创业的理念和实践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

进一步来讲,理解公益创业概念的难点在于如何将道德要求与创造经济价值结合起来。在传统理解中,公益行为是基于个体的道德自觉所产生的社会行为,其内生动力不受外力影响;而创业属于一种经济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创造经济价值,如果创业不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或物质财富,则不应该归类为创业行为。这是理论上的难题。而在实践中,创业本就艰难,需要面临诸多挑战,倘若再冠之以道德的帽子,则会举步维艰。因此,有必要对“公益创业”概念进行准确理解。我国的公益创业近十多年来才慢慢受到关注。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基于目前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进展,绘制出公益创业光谱图(见图1-1)。我们可以借助此图,进一步明晰公益创业的内涵。

图1-1 公益创业光谱图

资料来源:公益创业研究中心网。

(二)公益创业、商业创业、志愿服务的辨析

1.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

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都是创业的分支,但二者除了具备创业的共同特征外,在四个方面的区别是较为明显的。

其一为创业使命的不同。商业创业的目的是创造商业价值。对于企业家来说,不盈利将被市场所淘汰,所以营利性是商业创业的天职。在商业创业视域下,社会财富是经济财富创造的副产品。而公益创业并不聚焦于商业价值,更多的是想要创造社会价值,实现社会的需要。

其二为创业机会的差异。对于商业创业而言,规模足够大,并且可以继续增长,其产业结构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是首要被考虑的;对于公益创业而言,社会需求通常比足够的市场规模更加重要。公益创业的机会比商业创业更为广泛,这主要体现在公益创业企业的资金尤其是风险资金除了自身创造取得外,还可以通过外界的帮助即捐助方式获得。

其三为创业者特质的差别。商业创业的企业家需要充满激情、无畏、目标坚定,具有高风险承受能力和高度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而公益创业的企业家除了具备商业企业家的特质外,还需要比商业创业者更具有爱心、热心、无私奉献社会的精神及改造社会的强烈意愿。

其四为人才、资金的迥异。获得高利润回报被创业者视为商业企业创办的真正目的。如果一个商业计划经过调查研究鉴定可行以后,将会有很多金融机构提供大量金融工具,用于满足商业创业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商业创业领导者相较于公益创业领导者具有吸引人才的较好的经济基础;而公益创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吸引优秀人才,再加上由于现有运行模式的不完善,较少有金融机构愿意提供公益创业的风险资金。

2.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

公益创业虽然与志愿服务都带有公益性、社会性,但与志愿服务却有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为价值理念的差异。公益创业以直接增进社会需要为导向,突出用商业模式和创新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借助而非抵制市场力量。志愿服务大多是利用个人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免费投入且不期望任何的回报,去帮助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个人或群体,并在服务的过程中传播“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涵。

其二为主要特征的区别。公益创业相比于志愿服务更加以市场为导向,往往更多的是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社会创业组织的自我造血功能,并不是一味地排斥市场的力量,反之是积极寻求一种创新的手段、方法去帮助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

其三为内在动力的分歧。志愿服务是个人价值观的一个自觉实现,道德、信念和责任感被看作志愿服务的基础,是非营利、非专业化社会行为的个人时间和精力的贡献,公益创业的内在驱动体现在:责任意识和市场导向,这同样被称为创业活动的认知以及心理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创业主体是否愿意、是否敢于开展创业活动受到内在驱动的控制。例如,大学生公益创业除了对市场信号的关注,也想要实现潜在使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想要找到伦理规范、利润动机二者的一个平衡。

(三)公益创业的特点

公益创业拓展了传统创业概念,是对传统创业概念的扬弃。公益创业除了具有创业的一般特点之外,尤其强调创业的公共利益导向。公益性、创新性、价值性、过程性是公益创业模式的四个基本特征,这四个特征密切联系,不可或缺。

1.公益性

公益创业的核心和首要特点就是公益性。公益创业秉持公益导向的创业初衷,以关怀帮助他人、造福社会为宗旨,推动社会变革进步,将创业和助力社会发展融为一体,致力于应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它将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运用于创业,但并未将追求利益最大化设定为创业的指向目标。简而言之,公益创业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通过企业家的思维,利用商业策略达到公益性的社会目标。公益创业组织是营利性的企业,但盈利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以此推动公益活动的可持续运行。在创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确保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确保社会使命的不断实现。在英国,公益创业82%的营业额来自商业收入,同时大多数公益创业企业称它们的使命是帮助人们和环境保护。[24]可以说,公益创业是公益事业专业化、企业化及规模化。在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的前提下,它将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实现有效融合起来。公益创业冲击传统的商业企业和公益企业的边界,公益创业不规避经济价值的实现,但旗帜鲜明地彰显社会价值。其核心特点“公益性”既是发展的初心,亦是承担的使命。

2.创新性

创新性是公益创业的引擎。公益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活动或者行为。它立足于创新思维,通过整合聚集社会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策略及优秀人才等对企业改革焕新,以应对社会问题提出的挑战。创新意味着有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的产生,在创业的过程中以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创新,凝练出回应社会问题的新方案、新办法等。总之,公益创业就是具有创新元素的理念、行为、价值的展现。

3.价值性

公益创业是捕捉及开发价值的实践。开发价值意味着什么?一种解释是,通过公益创业,新产品、新服务、新交易、新方法、新资源、新技术和市场被创造出来,从而对一个社区、社会或市场贡献一定的价值。

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提出,公益创业具有市场导向性。市场导向性表明公益创业蕴藏着竞争性、前瞻性及利益驱动性的属性。公益创业一方面在传统的竞争市场中运营,但同时又丰富市场的内涵,使其跨越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市场交换价值,书写出鲜明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公益创业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也需要权衡收益,至少要统筹兼顾国家、社会、组织、个人等各方价值利益。公益创业需坚守价值性,努力达到互补和兼顾,而不能强调无底线的牺牲和价值受损。

4.过程性

公益创业不是一个简单短暂的慈善行为,而是一个延续延展的慈善过程。公益创业强调的过程性包括在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决策、组织、监督、控制等活动,如一个公司要生产产品,从组建公司到经营管理,都在不断摸索和成长中,直到产品诞生,无不在前进发展中,并不是停止不前的片段,而是要不断把握新机会,尝试新做法,达到新效果的一个突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