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是个人形成习惯并开始对世界有所认知的第一站。据不完全统计,一个良好的家庭所培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在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上比普通家庭所培养出来的孩子要更加优秀。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教育经历,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何为家庭教育?吴航在《家庭教育学基础》中有所提及,现代家庭教育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家庭教育,是最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为了提升家庭的生活质量而实施的教育。中观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在家庭中,由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教育,它是一种双向的互动教育与影响过程。微观的家庭教育,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它主要是指在家庭中,由年长者对青少年实施的教育与影响。”[3]这一理论中,将家庭教育的概念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分支进行全面的理解。宏观的家庭教育,即将整个家庭视为一个整体,所有围绕着这个整体所进行的教育为宏观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所进行的教育都是为了整个家庭中的生活质量能有所提升,无论是物质方面或者精神方面的提升。而中观的家庭教育则是将主体从“家庭”变成了“家庭中的主人”。每个家庭中的家庭成员对彼此所进行的良好督促和进步乃至教育,都统称为家庭教育。微观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则是大部分人所能理解的,由家庭长辈对晚辈所实施的教育和行为的影响,更多代表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这一概念中的家庭教育最直接的理解都是为了让孩子、让家庭成员以至于让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变得更好。而家庭成员之间所实施的不同的教育方式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家庭。
彭德华也在《家庭教育新概念》中提到,传统的家庭教育的注意力更多的只是单纯指向儿童与青少年,而忽视了对家庭的其他成员,尤其是对成年人和长辈的教育观念,这是不利于搞好家庭教育和家庭精神文明建设的。所以,当代的家庭教育对象不应该只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应当包括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当然,家庭教育主要的对象依然是青少年和儿童。这是因为,家庭不仅是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基础教育、人格教育,促使他们“社会化”的场所,还是他们提升自身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自身素质条件的第一站。孩子在成长起来之前,更多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父母和长辈等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都将成为孩子养成习惯和习性的效仿对象。再加上青少年和儿童尚未成长为一个稳定的社会个体,还没有发育成熟和极强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儿童和青少年依然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优先对象。在家庭中,儿童、青少年可以效仿中老年家长和长辈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习他们的优秀之处;中老年家长也可以在下一代的影响下,更新老化了的知识和陈旧的观念,以便紧跟时代的步伐[4]。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家庭成员之间在进行双向的教育并彼此进步,整个家庭也将因此变得更加和睦。
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充满了创造性,拥有了新的生活方式与教育方式,也赋予了家庭教育新的内涵。在我国家庭建设的大环境之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为主要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家庭教育全过程的家庭成员之间。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作用和影响,并致力于让整个大家庭内各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