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升级就业结构
(一)“就业”释义
何为就业?对于就业,国际劳工组织公布了科学定义,认为该概念主要可以理解为一定年龄阶段的人承担一定社会实践任务,主要目的在于得到相应的报酬或利润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1944年我国劳动部和国家统计局针对该概念并结合我国国情给予了明确规定,“就业人员,也可以叫作从业人员,是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已办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有报酬或自营等各种方式的人员,都属于就业人员的一部分,就读学生无论有没有从事经济行为都不属于这一范畴”[6]。这一概念的阐释也较为具体地阐明了我国就业人员所涵盖的社会群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随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二)“就业结构”释义
通过对“就业”概念认知,可知“就业结构”这一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结构”一词有着将整体进行拆分及一种关系和各构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意蕴。具体而言,可以将就业结构看作某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人口结构等各种相关因素共同决定的一类综合性结构,可以将其细分为劳动力按照产业、城乡、所有制、地区、行业、性别以及年龄等不同标准划分的各类结构。通常,这一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其一是劳动者基本结构,这类结构主要体现劳动者学历、技能、年龄、性别等基本属性情况;其二是劳动者处于不同产业领域的数量对比关系所反映的一种结构。可以认为,前一种就业结构关注和体现的是就业者的质量,后一种就业结构关注和体现的是产业结构。因此,就业者的质量和产业结构也是影响就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三)升级就业结构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就业结构可以被看作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一种中介性质联系。因此,升级就业结构就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改善就业结构本身就具有经济意义。合理的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实现产出和效益最大化的保证。经济活动最重要的指标是经济结构和产出是否最低和最高。然而,只有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要注意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假设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土地结构、资本结构、设备结构都是合理的、最优的组合,只有就业结构不合理,那么就可能出现先进的机器不能合理使用,富饶的土地不能很好管理,优秀的劳动力不能以最优的形式从事经济活动、造成劳动力短缺,不仅产量和效益不能得到优化,而且次优的目标也无法实现。因此,只有在就业结构足够优越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经济活动追求的最高效率和最高产出的目标。此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作用。随着核能利用、航空航天、信息通信、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革命和其他产业技术的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调整和升级:生产和服务业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劳动复杂度也不断提高。随着三次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生产方式和工业集约化生产方式不断减少,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对就业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及时升级就业结构,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使劳动力供给与产业结构相适应,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可以说,改善就业结构具有经济效益。
提升就业结构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首先,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能否找到合适的职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升级就业结构,就是调整各级产业的就业岗位,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引入新兴产业。同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使人人安居乐业,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其次,文明,作为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就业结构的升级也将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不仅意味着人力资本的提高,也意味着社会文明的提高。最后,就业结构升级也是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相互影响的关系,就业结构的调整将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就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能够与产业产出结构的发展水平相一致,那么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力流动就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结构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转型升级,因此,可认为就业结构的优化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四)大学生公益创业对升级就业结构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公益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就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就业形式的新兴化。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第一特点是“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而大学生公益创业,不仅符合这一特点,同时赋予了新鲜血液,其作为创新的社会实践模式,通过提高公共需求服务的效率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受到各级政府、高校及其他组织的积极关注并给予有利的项目、技术、资金支持,发展势头强劲;其次,就业产业的高端化。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内容多样化,涵盖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类、医疗类、环境类、教育培训类等类型,同时主要聚集于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地域,其体现的产业特征向高端化、互联网化方向发展,具有科技创新引领性;再次,就业人员的高素质化。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高素质人才比重提高。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鼓励大众创新创业是适应经济新常态及应对当前困境的积极举措,公益创业对于大学生而言既提供了丰富的创业舞台,同时又对其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要求大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提升素质,以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总体而言,大学生公益创业体现并实践着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特点,在助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