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一、提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一)“责任”释义

公益创业对于提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有重要的作用。理解公益创业的作用,首先要明晰何谓社会责任感。所谓社会责任感重点在于对“责任”的认知。在中国古代汉语中,一般用“责”来表达“责任”的意思,具体而言,《辞海》中将“责”释义为:“①责任;职责。②责问;责备。如斥责;自责。③责罚。④索取;责求。”总体而言,“责任”一词在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方面表达的是臣民对君王,对“天”的主动尽职和效忠,另一方面体现个人应对自身选择的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和过失负责。

在西方,自古希腊起,便有许多思想家对“责任”一词有所关注。波西多纽著有《责任论》一书。古希腊三杰亦有对“责任”的论述,苏格拉底认为,“责任”是“善良公民”的本领和才能,有责任才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柏拉图在其构想的理想国中,认为人因分工不同,承担的“责任”亦是不同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否则都要受到惩罚”。近代,哲学家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和程度探讨着“责任”问题,思考着“责任”。培根将“责任”提升到维护整体利益“善”的维度。康德认为“责任”是一种行为必要性,是尊重规律而产生的。总体而言,责任在西方哲学视角中,既是一种伦理规范同时亦是一种可靠、可信赖的品质。

综上所述,“责任”既是古老又重要的范畴,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责任主要包含行为主体和行为客体两个方面,是行为主体对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特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责任”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伴随着人的一生。人为何要承担“责任”?马克思对此给予了科学的解答:“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从人的本质上看,人具有“社会性”,人的“社会性”也就意味着,人自出生之日起,就要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处理各类社会关系,包括最初的血缘关系和各种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在各类社会关系的形成和维系中,必然伴随着各种责任和使命。“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2]人的社会性本质是人需承担责任的前提。与此同时,作为有意识能动的个体,人行使社会行为,有行为选择自主权,这种自主权与责任担当紧密相连,“自由不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并承受选择的重负,而且还意味着他必须承担行为后果,接受对其行为的赞扬或谴责”。[3]换言之,权利与义务是辩证统一的。义务即责任,一个人享有权利就要对应地履行义务。一个人享有的自主权越大其承担的责任就越大。

(二)“责任感”释义

“责任感”英文为sense of responsibility。基于“责任”认知的“责任感”,表现为一种心理认知,是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责任中作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不同态度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属于“道德情感”,其符合人本质的价值体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使社会关系中的人既有自我价值亦有社会价值,人在运用“道德情感”承担和发挥个人的责任担当时,其人生价值亦在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责任感实质体现的是人的价值问题。

对于“责任感”的理解,还要从其具体构成去认知。“责任感”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包含三大基本要素——“认知、情感、行为”。首先,“责任感”实现的前提是“认知”,即主体按一定标准对“责任”的认识和判定。其次,“责任感”实现的保障是“情感”。“情感”在“责任感”的构成中,类似于催化剂的作用。最后,“行为”是“责任感”的体现。基于“认知”,在“情感”催化的作用下,人们将价值判断的结果予以实施,责任感才能证明和体现,人们在“行为”过程中,即在实践中,实现“知、情、意、行”的结合,实现“责任感”的良性循环。

(三)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即个体自觉自愿对对象的责任意识和体验感。个体的责任感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本质,广义上看,包含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两个层面。这是由于个体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体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只有首先对自身负责,使自身的意识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对他人和社会群体负责。换言之,个人在对他人和社会群体履行责任的同时,其实际也是在对自身负责,社会责任与自我责任辩证统一。当然,从更为精确的定义上理解个体社会责任感,指的就是个体对自我之外的他者和社会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四)公益创业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效能

大学生公益创业,其行使主体是“大学生”,从实质上看,大学生公益创业首先其运营目标在于追求最大化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基于追求最大化社会价值的创业目标。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解决社会问题,比如,孤寡老人帮扶问题、贫困儿童支助问题、环境保护治理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结合公益创业特性,可以看出,其不是一个简单短暂的慈善行为,而是一个延续延展的慈善过程。公益创业强调的过程性包括在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决策、组织、监督、控制等活动,而要进行决策、有效组织、监督和控制,就需要大学生对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群体进行深入调研,比如,孤寡老人的帮扶,就要了解目前孤寡老人的现状,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贫困儿童、环境保护治理等问题亦如此,在深入了解现状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大学生增进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在“认知”基础上催化“情感”认同,从而激发社会责任意识,在进行决策、组织、监督、控制等活动中,逐步地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公益创业过程中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