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调研的描述性分析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调研对象性别分布
在调研对象的性别分布上,男性有339人,占总人数的31.89%;女性有724人,占总人数的68.11%,女性受访者多于男性受访者。见图5-1。
图5-1 调研对象性别分布
2.调研对象就读专业分布
在调研对象的就读专业分布上,文科有264人,占总人数的24.84%;理科有53人,占总人数的4.99%;工科有1人,占总人数的0.09%;管理有82人,占总人数的7.71%;艺体有608人,占总人数的57.2%;其他有55人,占总人数的5.17%,受访者中艺体及文科专业居多。见图5-2。
图5-2 调研对象就读专业分布
3.调研对象就读年级分布
在调研对象的就读年级分布上,大一371人,占总人数的34.9%;大二312人,占总人数的29.35%;大三239人,占总人数的22.48%;大四141人,占总人数的13.27%,受访对象分布在大学生就读的各个年级,以大一学生较多。见图5-3。
图5-3 调研对象就读年级分布
4.调研对象生活所属地区分布
在调研对象的生活所属地区分布上,农村667人,占总人数的62.75%;城镇为396人,占总人数的37.25%,受访对象长期生活地区以农村居多。见图5-4。
图5-4 调研对象生活所属地区分布
5.调研对象直系亲属是否有创业经历情况分布
在调研对象的直系亲属是否有创业经历情况分布上,直系亲属有创业经历的有484人,占总人数的45.53%;直系亲属无创业经历的有579人,占总人数的54.47%,受访对象直系亲属是否有创业经历情况差距不大,其直系亲属无创业经历的稍多。见图5-5。
图5-5 调研对象直系亲属是否有创业经历情况
6.调研对象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分布
在调研对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分布上,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的有644人,占总人数的60.58%;无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的有419人,占总人数的39.42%,受访对象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的居多。见图5-6。
图5-6 调研对象担任学生干部情况
(二)大学生对公益服务及创业的意愿认知及实践意向分析
1.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强烈,且少数人已有创业实践
对于“您是否打算自主创业”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7所示,“完全没有”的仅有18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7.78%;“考虑过”的有83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8.55%;“正在进行”的有2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73%;“已经成功创业”的有1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0.94%。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意识是很强烈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换,就业形势日趋严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结构和方式正在不断变化,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热情高涨,且已有少数人正在进行创业或已创业成功。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国家打造创业型社会,营造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
图5-7 大学生自主创业情况
2.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意愿强烈,且参加活动覆盖面较广
对于“您愿意参与公益活动”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8所示,“愿意”的有90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5.14%;“不愿意”的仅有2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54%;“不确定”的有13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2.32%。
图5-8 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意愿
对于“您是否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9所示,“经常参加”的有16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5.9%;“偶尔参加”的有59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5.97%;“很少参加”的有254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3.90%;“从不参加”的有4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4.23%。
图5-9 大学生公益服务频率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大学生群体对公益活动认同度较高。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公益事业兴趣浓厚,多数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参与度和认识度较高,参加公益活动意愿强烈,且参加活动覆盖面较广,从不参加公益活动的仅占少数。
3.大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内容种类较为丰富,且服务方式契合自身实际
对于“您曾经为社会提供过哪些公益服务”的问题(可多选),调查结果如图5-10所示,“从来没有过”的有12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1.57%;“环保节能型”的有50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47.04%;“教育助学型”的有33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31.04%;“扶贫救灾型”的有17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6.09%;“心理健康型”的有17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5.99%;“社区服务型”的有60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7.01%;“其他”的有15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4.58%。
图5-10 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种类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大学生参加公益服务内容种类较为丰富,以社区服务、环保节能及教育助学为主要服务方式。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认知及实践意向分析
1.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理念的理解较为深入
对于“请问您是否了解公益创业的理念”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11所示,“非常清楚”的有4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4.60%;“了解,但不清楚”的有454人,占总受访人数的42.71%;“听说过,不了解”的有43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41.02%;“没听说过”的有124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1.67%。根据以上调查数据,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公益创业有一定了解,没听说过的占少数。尽管公益创业作为新兴事物在国内发展时间比较短,但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社会力量,对新趋势和新潮流较为敏感,对公益创业这个新鲜事物已有所关注和认识。
图5-11 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理念的了解情况
对于“您理解的公益创业是指”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12所示,认同“公益创业既创造经济价值又创造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比重大”的有85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9.96%;认同“公益创业既创造经济价值又创造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比重大”的有13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3.08%;认同“公益创业主要追求社会价值,不顾经济利润”的有5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55%;认同“公益创业主要追求经济利润,不顾社会效益”的有1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41%。公益创业挑战了传统的商业企业和公益企业的界限,公益创业这一概念内涵的突出之处就在于体现社会价值,但不讳言经济价值的实现。它不单纯将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创业的发展目标,而是以公益导向为初心,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使命。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大部分受访大学生正领悟公益创业的本质精神。
图5-12 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理解
对于“您认为公益创业相比于商业创业有哪些优势”的问题(可多选),调查结果如图5-13所示,认同“能创造社会价值,提供公共产品”的有77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3.28%;认同“在一定程度上不直接面向传统市场中的企业竞争,成功率高于传统商业创业”的有50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47.13%;认同“更好地实现个人、组织的社会责任,发展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的有842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9.21%;认同“增强个人综合能力,提高素质,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68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3.97%。
根据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公益创业相比于商业创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公益性”上,且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公益创业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图5-13 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比较的优势
对于“您认为公益创业对社会有何帮助”的问题(可多选),调查结果如图5-14所示,认同“帮助弱势群体”的有922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6.74%;认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90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5.23%;认同“弥补社会鸿沟”的有57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3.72%;认同“没有帮助”的有3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3.48%。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受访者对公益创业的社会价值认同度高,仅有极少数人认为公益创业对社会没有帮助。
图5-14 公益创业对社会的价值
对于“您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可多选),调查结果如图5-15所示,认同“在实践中增长学识和社会接触能力”的有94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8.52%;认同“能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有79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4.79%;认同“能帮助弱势群体,弥补社会鸿沟”的有79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4.6%;认同“推动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有72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8.2%;认同“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有788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4.13%;认同“其他”的有7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15%。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受访者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公益创业的价值认同度高,且能从社会、高校、个人层面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价值给予高度肯定。
图5-15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组认为当前大学生对公益创业概念、内涵及价值都有较为充分的了解,这为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实践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2.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态度趋于积极,且实践意愿强烈
对于“您认为公益创业前景如何”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16所示,认同“前景很好,公众越来越认可,参与度越来越高”的有58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5.12%;认同“前景一般,公益事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受限客观因素多”的有30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8.79%;认同“不明确,可能会随国家政策而变”的有17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6.09%。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受访者对公益创业较为推崇,看好当前公益创业的前景。这是因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过渡期,社会生活方面出现许多问题,越来越多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学生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公益创业组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公益创业大有可为。
图5-16 对公益创业前景的认知
对于“您对公益创业的态度”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17所示,认同“发挥社会正能量,值得提倡”的有84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9.3%;认同“经济效益低,不值得做”的有3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3.48%;认同“可以作为副业或者兼职,不能长期从事”的有18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7.22%。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受访者对公益创业积极倡导,认为不值得去做的仅为极少数。
图5-17 对公益创业的态度
对于“您是否愿意加入公益创业团队的意愿”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18所示,选择“愿意”的有70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6.51%;选择“不愿意”的有4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4.61%;选择“不确定”的有30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8.88%。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改善社会不良现状、推动社会变革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活力,是公益创业的生力军。这与近年来相关主题的调研结果是相吻合的。如据《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益创业企业的创始人年龄大都集中于18~25岁,主要为大学生群体。
图5-18 加入公益创业团队的意愿
对于“您对参加公益创业培训和相关竞赛的意愿”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19所示,选择“非常想参与,并期望有所收获”的有25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4.18%;选择“视情况而定,符合自己兴趣的会参与”的有67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3.12%;选择“如果有其他朋友想参与,会一起参与”的有9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9.03%;选择“不想参与”的有3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3.67%。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受访者对于公益创业培训和相关竞赛有一定的兴趣,参与意愿非常强烈者约占1/4,不想参与的仅占不到4%,由此可见,公益创业培训和相关竞赛是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图5-19 参加公益创业培训和相关竞赛的意愿
对于“未来您是否有从事公益创业或就业的意愿”的问题,调查结果如图5-20所示,选择“有,可以短期从事,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公益服务社会”的有568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3.43%;选择“有,打算作为自己未来的长期事业”的有9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9.13%;选择“没有想过,可能会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6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5.62%;选择“不确定,看未来发展形势”的有232人,占总受访人数的21.82%。根据以上调查数据,有相当部分的受访者有公益创业或就业的想法,约占受访群体的60%以上,但愿意作为长期事业投入的较少,还有一部分受访者处在观望状态。整体来看,大学生受过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教育,思维活跃、富有激情和创新意识,热衷于公益活动,具有公益创业的潜质,甚至有些大学生将社会公益作为终身职业。
图5-20 未来从事公益创业或就业的意愿
综上所述,本研究组认为当前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态度趋于积极,且实践意愿强烈。大学生群体的利他动机显著更高,表现出更强的“公共服务”“公平正义”意识和“奉献精神”,对公益创业活动的公益属性具有更高的认同度,大学生是公益创业中最活跃的群体。
3.大学生公益创业需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全方位支持机制
对于“假如您要进行公益创业,您最希望获得哪些支持”的问题(可多选),调查结果如图5-21所示,选择“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的有89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4.01%;选择“学校给予相关知识和能力上的指导与培训”的有878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2.6%;选择“公益组织或其他组织机构的资金支持”的有83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8.17%;选择“公益创业孵化园的帮助”的有61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7.95%;选择“社会公众支持”的有738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9.43%;选择“亲朋好友的理解支持”的有63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59.92%。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时最希望获得的支持依序为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学校给予知识和能力的指导与培训、公益组织或其他组织机构的资金支持、社会公众支持、亲朋好友的理解支持、公益创业孵化园的帮助。可见,在大学生公益创业中,政府、高校、公益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亲朋好友乃至创业孵化园,都是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萌芽发展的重要推手。其中,政府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的主体,能够为公益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相较于学校、家庭支持,政府支持更具权威及可信度,实效性更高,力度也更大。非政府组织对于大学生成功开展公益创业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及公益创业孵化园的指导和帮助可以让公益创业者得到及时的建议,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而大学生公益创业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在他们公益创业的过程中,社会公众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也尤为重要。
图5-21 从事公益创业希望获得的支持
对于“您认为学校可以在大学生公益创业采取哪些鼓励措施”的问题(可多选),调查结果如图5-22所示,选择“学校提供资金支持”的有83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8.65%;选择“提供公益创业的孵化基地等相关服务”的有842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9.21%;选择“将公益创业纳入课程”的有672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3.22%;选择“校内赛事可多增加公益类主题”的有711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6.89%;选择“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的有78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3.66%。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需要高校在公益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创业资金、公益创业专业培训指导、公益创业比赛、课程教育等方面给予支持。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公益创业中应有所为,要重视公益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从资金支持、赛事平台搭建、公益创业教育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引导和鼓励。
图5-22 学校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鼓励措施
对于“您认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方面应作出哪些方面的努力”的问题(可多选),调查结果如图5-23所示,选择“放宽贷款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的有83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8.08%;选择“加大宣传力度”的有88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3.44%;选择“税收倾斜优惠”的有64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0.21%;选择“放宽及简化企业审批程序”的有66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2.75%;选择“其他”的有10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9.69%。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受访者期待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方面的举措依序为加大宣传力度、放宽贷款政策,拓宽融资渠道、放宽及简化审批程序、给予税收倾斜等。创业活动成功率的高低与国家和地方的扶持力度有密切关系。政府能为公益创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土壤。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与战略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
图5-23 政府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持
综上所述,本研究组认为创业本不是易事,相比较而言公益创业更是难上加难。大学生还处于校园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并没有建立起庞大的社会人脉关系,社会资源缺乏,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公益创业容易失败。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稳健发展,不能仅依赖高校的力量,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的支持和企业的帮扶,乃至家庭给予的关注。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联动支持网络。
4.大学生公益创业具有天然的优势,但劣势也较为突出
对于“您认为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相对于其他群体有何优势”的问题(可多选),调查结果如图5-24所示,选择“年轻有朝气,勇于拼搏创新”的有96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91.16%;选择“对新事物敏感,容易接受”的有79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4.32%;选择“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有747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0.27%;选择“道德素质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的有762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1.68%。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客观上大学生无家庭压力和负担,空余时间相对充足,宽松开放的校园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创业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氛围,主观上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富有激情活力、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素质能力较强,富有社会责任感,更容易发起公益创业行为。《人类诞生时期的青春奥秘》指出:“直觉、快感、探索等,又是正在进入成人社会没有形成固定思维模型的青年们所富有的创造力的特征,在人类开始进化中青年的这种创造性正是其社会价值最原始的显现。”[3]青春固有的本质使人类社会和文明一直向前,对当前社会和世界的直觉、探索与创造,正是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最深层的动因。
图5-24 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的优势
对于“如果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您觉得劣势在哪里”的问题(可多选),调查结果如图5-25所示,选择“缺乏资金支持”的有91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6.08%;选择“社会认可度低”的有66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2.56%;选择“专业知识缺乏”的有680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3.97%;选择“缺乏成熟完善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有803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5.54%;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少,无法形成一个团队”的有525人,占总受访人数的49.39%;选择“项目创新度不够”的有43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41.3%。根据以上调查数据,大学生公益创业受限因素依序为资金、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社会认可、团队构建、项目创新度等。其中,资金是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时的第一受限因素。这与类似的主题调研是吻合的。如中国青年报社和KAB全国推广办公室在2016年针对青年公益创业的调查表明:青年公益创业者在创业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虽然公益创业注重的是创业精神和创业机会而非资源,但是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一个组织或活动的顺利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公益创业行为。融资数目少、资金来源窄(多依赖政府和创业主体集资),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进入多重困境,极大地打击了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图5-25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劣势
综上所述,本研究组认为,公益创业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解决,跟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的敏感、直觉、敢于探索和创造的青春本质是不谋而合的。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劣势也不容回避。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资金来源相对受到限制缺乏支持,是大学生公益创业最为关键的一个困境。从数据分析来看,要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需要加强政府与社会对公益创业的资金投入,需要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者提供公益创业指导,完善公益创业知识,提升公益创业实践能力。在推动公益创业中,政府和社会如果能在资金与知识技术方面给予支持,将有助于发展潜在的公益创业者。
(四)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素质认知分析
对于“您认为公益创业者需要哪些方面的必备素质”的问题(可多选),调查结果如图5-26所示,受访者认为作为公益创业需要的素质依序为创造力、团队精神、坚持、积极进取、勇敢、领导力、冒险精神、友爱、自律、谨慎、感恩等。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创造力。公益创业是一项创新的行为活动和过程。如果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扎堆于少数几个特定领域,同行间相互借鉴、模仿,难以在产品和服务上实现创新,就容易被其他组织所替代。这也是当下公益创业领域的普遍现象。因此,要大力加强创新精神培养。
图5-26 公益创业者的必备素质
(五)大学生对公益创业教育认知分析
对于“您认为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教育吗”的问题(可多选),调查结果如图5-27所示,选择“应该,公益创业具有公益性,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有926人,占总受访人数的87.11%;选择“应该,公益创业有自己的一套运营方式,可以拓展视野,提升素质”的有778人,占总受访人数的73.19%;选择“应该,公益创业是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可以给大学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的有739人,占总受访人数的69.52%;选择“不应该,公益创业并不是基础课程,对学生帮助并不大”的有144人,占总受访人数的13.55%。根据以上调查数据,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识到公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给予高度认同。优秀人才的输出离不开教育,大学生公益创业受创造社会价值的追求所驱使,需要高校为这一群体的社会服务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图5-27 对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六)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想法或建议分析
在本次调研中,最后一题为留言建议类的主观题。对于“如果您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有何想法或建议,欢迎留言”的主观建议题,调查结果如图5-28所示,受访者在留言中的关键词依次为创业、公益、大学生、社会、建议、学校、公益活动、加油、公益事业、宣传、培训、课程、积极参与、弘扬、发展、机会、政府、资金、团队。涉及的相关建议或想法主要有:①积极参与公益创业,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②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及安排培训;③大学生要为公益事业付出一己之力,做关注国家、社会、自我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④大力提倡公益创业;⑤大学生公益创业需要多方面支持;⑥大学生公益创业需要资金和专业知识的帮助;⑦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希望能加入公益创业;⑧创新度要高,善于发现商机;⑨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培养团队默契;⑩公益创业加油。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发展前景较为关注,参与热情较为高涨,希望全社会各方面提供支持帮助。
图5-28 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想法和意见
(七)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本次问卷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具体体现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强烈,且少数人已有创业实践;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意愿强烈,且参加活动覆盖面较广,公益服务内容种类较为丰富,服务方式契合自身实际。
(2)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具体体现在当前大学生对公益创业概念、内涵及价值都有较为充分的了解。
(3)当前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态度趋于积极,且实践意愿强烈。大学生群体的利他动机显著更高,表现出更强的“公共服务”“公平正义”意识和“奉献精神”,对公益创业活动的公益属性具有更高的认同度。大学生是公益创业中最活跃的群体。
(4)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稳健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的支持、企业的帮扶、高校的重视乃至家庭给予的关注。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联动支持网络。
(5)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有着天然的优势,但是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的劣势也不容回避。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资金来源相对受到限制,缺乏支持,是制约大学生公益创业最为关键的因素。
(6)公益创业者素质中最为重要的是创造力,大学生要重视及加强创造力的培养。
(7)优秀公益创业人才的输出离不开教育。高校要高度重视构建完善的公益教育体系,为公益创业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8)新时代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发展前景较为关注,参与热情较为高涨,亟须社会各界给予关注支持。
虽然本次调研得出以上研究结论,能较为客观描绘出当前大学生公益创业认知和实践意向,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第一,本次调研仅有1063个样本数据,数据量比较小,不足以全面反映大学生公益创业认知及实践的真实情况;第二,本次调研样本量分布不均衡,集中体现在性别、专业和地区分布上。性别方面女性居多,专业方面工科较少,地区方面农村远多于城镇等。相信在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范围及尽可能均衡样本基本信息,可以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