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内涵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内涵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传统的就业方式满足不了巨大的人才市场,而时代发展的诉求及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鼓励与支持政策推动广大大学生勇于投身于创业的大潮中。公益创业既需要创业的创新挑战精神,也充满着新一代青年主动背负社会责任感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呼唤,使之对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从而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追捧,为当代大学生开辟了一条能力提升及自身素质发展的新渠道。那么,何为大学生公益创业呢?

“大学生公益创业”概念的主体为大学生。对“大学生”一词的解释在《现代新华字典》中是“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学生”。高等学校,是指提供教学及研究条件并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通常可划分为综合性大学、专科类大学和学院;或者也可以通过招录方式区分为全国统一普招的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书研究的对象是“全国统一普招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演进,社会格局深刻变化,全面改革深入推进,新一代大学生群体眼界视野更宽广,思想更包容开放。他们对新生事物较为敏感,富有激情和创造力,具有改造社会、奉献社会的热情和执行力。这些特质都使得这一群体成长为公益创业实践的主体。

基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公益创业的概念,综合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研究,我们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是指大学生或其组建的创业团队,在社会使命以及创业精神的驱使下建立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以创新的商业运营为手段的创业组织,向社会大众提供产品或服务且持续生成社会价值的过程。

这一界定涵盖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关于公益创业的主体。该界定中公益创业的主体是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创业能力的大学生个体或团队,其具备较强的创业活动潜力和实践能力,有志于投身公益创业领域。第二,关于公益创业的宗旨和目的。公益创业的宗旨是秉持社会使命和责任感,其目的是社会问题的破解,核心在于创造社会价值与实现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关于组织形式。大学生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迥然不同,尽管形式上沿用商业手段,但是通过独特的思路或方法,改造或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的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逻辑关系,体现公益创业发展所凸显的根本特点,又反映大学生公益创业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