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模式构建

三、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模式构建

大学生公益创业事实上处在萌芽阶段,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要求严重脱节,迫切需要各方真正重视起来并共同加以扶持。

(一)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推进的主导者

1.完善高校公益创业组织制度建设

第一,增强公益创业组织的管理体系。例如,成立公益创业教育管理小组,对公益创业组织的教育工作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建立公益创业指导监督机构,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整与监管;建立与公益创业组织有关的科研小组,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发展打下稳定的理论基础。

第二,指导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及其他非营利公益机构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公益创业实践课堂的建设力度。

第三,制定科学有效的公益创业学分认证体系。例如,在人才培养的范围内,把公益创业教育活动当作实践课程纳入学分认证体系内,公益创业教育活动的重要课程可成为大学必选课。

第四,制定有效的公益创业教育鼓励措施。例如,制定有关政策,完善对老师及学生的激励制度,支持取得公益创业优异成绩的学生继续深造,帮助各学院领导建立公益创业管理小组,各系学生可考虑成立公益创业组织委员会。

2.构建公益创业组织保障性平台

第一,积极制定有利于公益创业教育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对于高校来说,要明确制定有利于公益创业教育组织发展的指导性制度,确定该组织的发展核心与指导思想等,在该组织发展过程中达成共识;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帮助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创业活动,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第二,从资金方面来说,要扩大融资渠道,确保项目活动的顺利进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商业贷款、企业赞助或政府援助等方式融资;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公益创业活动基金会,一些优秀的创业组织和机构也可以拿出一些资金帮助公益创业活动项目顺利开展。

第三,全方位地为公益创业教育活动的发展提供保障。高校要切实担负起育人和服务两大职责。首先,提供孵化平台和管理平台。大学生公益创业范围广、类型多,在环保、教育、养老、助困等社会民生领域都能大展拳脚。其次,将公益创业纳入创业教育体系。高校要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将公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正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总而言之,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生态系统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处于从属和配合的地位。

(二)政府: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有力推动者

政府要加强政策制定,增强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关注度,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第一,政府要了解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的特点、职能与发展理念,制定有效的准入政策,确定其身份特征。

第二,要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发展的政策,降低入门条件,简化审批流程,积极提倡高校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共同合作,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第三,在税务方面,可以制定免税制度。

第四,要颁布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及其社会公益方面的制度。在我国当前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公益创业应该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渠道。政府应注重加大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三)社会: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宽容接纳者和参与者

加大社会企业参与力度,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来说,在外部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是主要的经营主体,有责任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开展。企业可以把一些合适的资源和管理经验与公益创业组织者分享,从而确保他们有效、及时地完成活动任务。企业能够从侧面激发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活动的兴趣,为他们提供完善的创业培训及活动实践平台,同时也可以从经济上帮助他们组织更多的优秀公益活动,然后进行及时的孵化和发展。

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第一,要重视与企业合作的发展模式:要和企业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在合作的时候需要遵守企业相关部门的政策规定和要求,保障企业的重要信息不外流。第二,合作时需要获得企业管理者的认可和帮助。第三,合作过程中要有“独我”意识,唯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对外信息交流的透明度,确保合作顺利。与商业创业相比较,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天然基因缺陷,就是公益领域几乎都是经济效益低下的领域,资本投入周期长,回报率低。但社会发展进步是多维的,公益事业发展的好坏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首先,要有宽容失败的社会心理准备。大学生公益创业应该实行过程管理,而非目标管理。衡量公益创业的指标首要的是社会价值而非经济价值。其次,加强民间公益组织或社会企业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互动。社会企业应该积极与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合作,将其优质资源和经验与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共享,以帮助他们高效益、高效率和高度负责地完成社会使命。

(四)第三方评估机构:外部监督者

由于公益创业组织的商业化运作,必然涉及经济评估业绩的成本、效益问题,同时公益创业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应全部用于公益及维持组织运作和发展,由此必然会产生对其经营业绩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的评价和监管问题。再则公益创业组织的社会服务水平也需要进行评价和监督,但公益创业组织的服务产出属于非市场产出,缺乏提高效率的竞争机制。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外部的有效监督力量。建立科学、客观、合理的第三方评估体制,实现对组织的经营业绩、资金使用、服务过程与服务成效全方位的跟踪。

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在高校实践的新领域,既面临着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遇到许多现实的困难。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需要各方联动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体制机制。这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缺少任何一个环节,整体运作效率和预期效果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