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公益创业培育机制基础
在经济新常态下,基于高校、社会、家庭的公益创业,将三者有机融合形成三位一体培育机制,离不开优秀的公益创业者、丰富的公益创业资源以及优良社会大环境作为培育基础。优秀的公益创业者所具备的个人能力及潜力是公益创业过程中获得学校助力、社会支持以及家庭认可的主要要求;公益创业资源是促成“校、社、家三位一体”公益创业培育机制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公益创业环境是成功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公益创业培育机制的重要保障。三者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了“校、社、家三位一体”公益创业培育机制基础。
(一)公益创业者能力基础
我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多年来,大学生公益创业也崭露头角,“难以实现自我造血”和“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一直是公益创业正向发展的软肋,这也是公益创业者数量远远不如商业创业者的重要原因。作为公益创业者,大学生必须对自身有明确的认识,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公益创业中有正确的定位。
选择公益创业就是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这条路上物质与精神上的获得感来得缓慢,因此,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先决条件。显然,家庭教育为公益创业者能力的培育提供了“摇篮”,高校为公益创业者能力的培育提供了“温床”,社会为公益创业者能力的培育提供了“历练场”,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1.自我认识
认识的制高点是自我认识。教师、社会和父母的最大使命就是帮助孩子形成能力,认知自我,人只有认清自己才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自我认识”主要强调个人能力的认识。
自我认识是对自我及自我与所处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个体性格、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认识。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正确认识自我与家庭、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自我认识的主要作用是正确定位自己。人总是需要不断地发展来适应时代的变迁。因此,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而要正确认识自己,我们就必须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加以利用,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校、社、家三位一体”公益创业培育机制中得以弥补与提升,最终在公益创业中确定自己的位置。
2.公益创业者应具备的个人能力
每个人都应具备综合能力,而不只是单方面的能力。每个人的综合能力都是由特定结构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呈现为相对而言“较强的能力、一般的能力和较弱的能力”。那么,要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公益创业培育机制,首先,需要创业者认识自我,对自我能力有一定的定位,以便于在“三位一体”的公益创业培育机制中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
公益创业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公益创业者所拥有的或者能够运用的各种能力,它包括交流沟通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应变创新能力、自我反省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
(1)交流沟通能力。交流沟通能力指交流者所具备的能胜任沟通工作的主观条件。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指一个人与他人进行高效交流的能力。人是群居动物,生活在各个关系网中的人是不可避免地需要沟通交流表达的。因此,沟通能力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决定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即使是非商业性的创业,创业者仍要与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群打交道,公益创业本就难以盈利,在这种情况下要获得多方支持,不仅需要人民的使命感,还需要公益创业者较强的沟通能力。
良好的交流沟通能促进信任,化解矛盾。如果创业者不会沟通,就不能聚拢人心,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更不会获得投资者的支持,也难以解决社会问题。有效地沟通要学会赞美,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倾听问话和做出回答的技巧。
(2)分析判断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在公益创业过程中,公益创业者要能从众多社会问题中抽丝剥茧,抓住时机作出最佳决断,只有这样,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若缺乏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就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出色的分析判断能力能使公益创业者在众多的领域中找准社会痛点,及时把握正确航向。
(3)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公益创业团队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相补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从步入校园的那天起,教师就着重强调团队协作并着手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因为,人们坚信“人心齐,泰山移”。公益创业尤其如此,因为公益创业是人们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而成的。面对公益创业过程中的重重阻碍,公益创业者们团结协作,才能披荆斩棘,共创更美好的社会。因此,要使得公益创业团队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团队各成员应平等尊重,互相信任;包容宽厚,相互欣赏;步调一致,团队至上;良性竞争,激发活力。
(4)应变创新能力。应变创新能力包括应变和创新两种能力,二者密切关联、相互融合。万事万物的变化皆在弹指一挥间,为了不落伍于时代,需要学会应变,创新是曲折前进变化的主要方式,应变是创新的必然结果。应变能力是当代人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
(5)自我反省能力。自我反省能力是一个人、一个公益创业项目成功的秘诀。正如《论语·学而》中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又如英国的布朗宁曾说:“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14]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才能成长,同样地,在公益创业过程中,公益创业者们要反省人际关系、反省做事方法,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终实现成功。
(6)持续学习能力。公益创业者应坚持学习。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国家在不断推进创新创业工程,各行各业都在强调知识更新,技能更新。作为公益创业者,更应吐故纳新,精益求精,学有所长;开阔视野,终身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公益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
公益创业者们除了要具备以上能力,还需要有基本的素质。包括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强烈的公益创业欲望以及一定的情商、智商与逆商。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石。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商人要想成功,诚实守信是第一步。作为公益创业者,要在公益创业过程中树立威信,就要“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子路》)。
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益创业过程中,难免会磕磕绊绊,遭遇挫折与失败,要想实现社会价值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能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脚踏实地,方有成功的可能。
情商、智商、逆商是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常用的参数。情商的重要性不必多言。高情商的人能在职场、生活中如鱼得水。智商是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观察力、记忆力、反应力等的反映。而逆商,即逆境商数,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逆商(AQ)不仅是衡量一个人超越工作挫折的能力,它还是衡量一个人超越任何挫折的能力。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不论是商业性质的创业还是公益性质的创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要敢于面对失败,敢于直面挑战。
(二)公益创业资源基础
公益创业就是社会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在确保不偏离公益性的同时,借助商业手段来实现公益组织的“造血”及“扶贫”功能,让组织拥有更多资源和能力从事公益服务。公益创业资源的获取和整合伴随着公益创业整个过程。
1.公益创业资源
创业资源是指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或资产,它包括有形与无形的资产,它是新创企业创立和运营的必要条件。
对于公益创业者来说,只要是对其公益创业项目的发展有所帮助的要素,都可以归入公益创业资源的范畴。公益创业者既要积累个人资源,也要善于创造性地整合高校、社会和家庭提供的各类资源,以创造有利于公益创业的良好条件。而公益创业资源与创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融合的。
2.公益创业资源类别
公益创业资源按性质可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组织资源。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不仅包括公益创业组织、企业等的成员、临时工、志愿者等,也包括公益创业者们的智力、与日俱增的知识、更新迭变的技能,以及创业者们本身的人脉网。人力资源毫无疑问是最基本的公益创业资源,创业者是人力资源的灵魂所在。公益创业需要创业者们付出体力劳动、智力劳动,需要创业者们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等引发、控制、带动其他资源。创业者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是公益创业的基石,其所拥有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人脉均能为公益创业添砖加瓦。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公益创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2)财力资源。财力资源即资金。公益创业具有非营利性,它的资金往往来源于政府资助、企业和个人捐款、基金会、慈善募捐活动、拍卖会等。一些运营良好的公益创业还能实现自我“造血”。一般而言,公益创业初期及时筹集到足额的财力资源,是公益企业成功创办和顺利经营的前提条件。
(3)物力资源。物力资源是公益创业企业经营所需要的实物资源,如办公场所、设施、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物力资源是有形的,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固定资源,是公益创业的保障条件。
(4)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指公益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数据等信息的总称。信息同能源、材料并称为世界三大资源。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拨开重重迷雾找到公益创业者需要的信息资源是众多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5)组织资源。组织资源即公益创业形成的公益创业组织机构、企业等在发展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决策体系、工作规范、信息沟通等各种体系。组织资源与公益创业组织机构、企业等的文化、精神风貌、制度、协调机制等密切相关。
3.公益创业资源整合
公益创业资源的整合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打乱又重组的能动过程。事实上,公益创业资源的整合也是各项资源互补的过程。公益创业者需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主导作用、核心地位,最大限度地利用各项资源形成资源合力,推动公益创业组织的健康平稳发展。
对于公益创业而言,公益创业资源在未整合之前多是零散的,因此,公益创业者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整合各种公益创业资源,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益,以体现“校、社、家三位一体”公益创业培育机制的最大价值。
(三)公益创业环境基础
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公益创业环境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治基础,即基于政策的宏观调控,为“校、社、家三位一体”公益创业培育机制提供政策支持;二是经济基础,即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兼顾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同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三是文化基础,即以创业精神和社会价值为核心的公益创业文化,引导公益创业培育机制走向成功。
1.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涌现了几次创业潮,民间激情加上政府引导,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推动和鼓励创新创业,创业不断高潮迭起、波澜壮阔。创新创业使中国经济超常规发展,短短几十年中国从贫穷落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就业压力也在日益加重,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和创业与生俱来的风险,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培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开辟新的就业渠道,缓解日益加重的就业压力。
如前文所述,在当前背景下,2010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推出了高校毕业生“创业引领计划”,教育部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高等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2012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当前,国家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幅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升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实现更充分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创新创业的推动下,公益创业是落实国家政策与号召的新途径,各类政治举措无一不彰显着政治上对公益创业的重视。
2.经济基础
新冠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遭受非经济因素冲击,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促使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之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新发展格局是在坚持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促进消费。积极的国内市场投资环境也为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公益创业培育机制提供了经济基础。
3.文化基础
大学生要实现公益创业,除了政治与经济基础,还需要文化底蕴的熏陶。
如第一节所说,在公益创业意识上要有认同感。人们在社会上存在着,也担任着形形色色的角色,或多或少地为国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这是个体要在社会生存的责任与使命。同样地,要在高校、社会凝聚起公益创业的氛围,让大学生们从内心深处正视公益创业,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的效用,使得公益创业也成为一种社会文化。
积极倡导公益创业精神、营造公益创业氛围、注重文化自觉,加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紧迫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确保中华民族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