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公益创业实践平台
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基于此,高校注重公益创业素养培育需进一步搭建多样化公益创业实践平台。
(一)互联网与公益创业
现如今,经济迅速发展,互联网俨然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腾讯开启的“99公益日”推开了公益新世纪的大门,线上公益平台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同时线下服务平台发展迅速,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借助互联网,公益创业得以高效有序地经营运行,同时也为大学生创业开拓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公益创业”经营模式主要是立足于公益事业,将线上推广与线下服务相结合。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与自媒体密切联系,从而号召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得到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共同支持。
(二)搭建“互联网+公益创业”实践平台的主要意义
第一,维护中国公益青年创业工作团队的稳定。打造一个利益关系紧密的中国创业合作团队,这是整个中国创业团队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性质及其特点,可有效消除商业空间上的距离所可能带来的各种疏离感,凝聚社会公益者和创业者在团队中的力量。“互联网+公益创业”创业经营管理模式与其他传统企业公益组织创业不同的地方是它本身具有的创造力,通过给予更多的时间、空间,整合各类资源,凝聚团队成员的力量,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是无限的可能,这一模式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者们,无疑符合其“网络原住民”的身份和特点,能够有效调动公益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保持活跃度,有利于公益团队的稳定及可持续发展。
第二,精确定位满足社会大众的公益服务需求。互联网环境下,通过云计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类资源,而通过大数据,可有效地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发现新的商机和洞察客户需求,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性能特征,公益创业团队可有效地获取和分析社会大众的公益服务需求,以此制定针对性计划和调整对应决策,以精确定位满足社会大众的公益服务需求,促进企业的生存及发展。
第三,提升了公益创业活动的社会价值与公共价值。传统公益创业,受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其受众人群有限,而在“互联网+公益创业”模式下,实体社会公益组织由线下搬到线上,脱离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运用各类新媒体,开发一系列创造性、新颖性的运营模式,能够扩大受众群体,进一步提升了公益创业活动的社会价值与公共价值。
(三)“互联网+公益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运用
第一,注重“互联网+公益创业”的意识培养。这里主要聚焦于“跨界”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塑造。“跨界”意识,既在教育中注入“互联网+公益创业”必然要面对各种资源要素,不同学科之间跨界融合,这就需要学生适应这种“跨界”现实,提升创新开放眼界;而“主体”意识,则是要在教育实践各环节的设定中从“学生思维”出发,以满足学生创业需求导向为着力点,使其主体性得以发挥,以更适应“互联网+”开放共享网络技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主体衔接。
第二,注重“互联网+公益创业”课程体系设置。“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实践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改革教学模式,突出“互联网+”特点优势,将相关基础理论、法律法规、风险防控等意识融入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同时完善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构建,融合互联网营销攻略、软文营销、新媒体策划等创业理论课程,开发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公益创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三,构建“互联网+”公益创业线上、线下双平台模式。首先,打造公益创业教育线上平台,实现对于学生海量优质网络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使学生能够打破地域和学校的限制、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运用碎片化时间随时获取相关优质教学资源,丰富创业知识储备;其次,推动线上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按类型、分模块,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为基础,选派专业导师,进行组织研讨、在线指导及答疑解惑,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科研实践能力;再次,建立网上公益创业模拟平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现实性、可操作的模拟实践,使学生在模拟实践中,进一步找准未来创业发展方向,习得实践体验和能力;最后,对应完善线下实践基地的软硬件配备,促进线上、线下双平台下的协同发展、形成良好互动配合的实践新格局。
除此之外,为更好地减少创新创业成本,高校可考虑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子平台,对应提供信息、投融资、成果转化、项目评估等服务。
(四)“互联网+公益创业”实践个案
国内各高校进行“互联网+公益创业”探索热情高涨,取得的成果也逐步得到大众认可,以下三个实践个案值得学习借鉴。
第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精心打造的“青春健康志愿同伴公益社会创业公益项目创作服务团队”,将青年志愿者的服务理念上升至公益社会创业。其经营项目以“线上+线下”的联合经营方式销售为主。线上线下拥有一个微信小优化程序“青春+”和一个网络视频直播的大课堂,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各种特点进行自动化媒体推广宣传。线下学校开展与同伴者互动教育、体验式互动教学等教育活动,构建了“互联网+”公益创业线上、线下双平台协同发展模式。
第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小蜡笔爱心公益团队”主要人员负责的项目分别为“精准帮扶”以及少年儿童乐园课外读物各类书籍清理回收。同样也是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实行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捐助方式,线上捐助团队会进行不定期的山区公益踩点,严格把控掌握帮助捐献对象书籍与其他捐助物品的资源流向,并对定向踩点帮扶捐助对象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与全程监督,做到山区公益捐助流程公开透明,真实可靠;线下活动设置爱心箱子,为贫困市民统一捐献提供爱心渠道,同时,考虑到线上回收公益书籍里可能存在一些不适合贫困儿童成长阅读的公益书本,会不定期举办“以书换书”公益活动,以实现公益资源的合理配置,效益最大化。
第三,河北金融学院构建的“蒲公英公益网络平台”基于移动公益客户端与移动互联网上的在线公益服务平台于一体,凭借完备的服务功能、便捷的客户服务、透明的客户反馈和丰富人性的服务理念打破基于传统网络公益软件平台的“黑盒子”。简而言之,企业打造了一个帮助者和被帮助者的沟通平台,且以他们的“公开透明,阳光奉献”口号力求做到公平公正、无私奉献。这个平台涉及的项目有四个,分别是慈善捐款与公益众筹、志愿服务、贫困地区支教、公益寻亲。项目基本全面覆盖,平台对这四个板块都有计划部署,保证有条不紊运作,与此同时,加大对资金流向、被帮助者的实际情况、志愿者的实施情况等的后期监管,对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有效解决对策,同时,邀请社会同企业一起监督,信息公开透明,对外反映慈善事业成效,扩大平台影响力,获得社会认可。
三个实践案例体现了这些项目所在的高校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工作中取得的积极成效,这既是教育的成效,也是项目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为“互联网+公益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运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