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实践能力,践公益创业之行

四、锤炼实践能力,践公益创业之行

实践是迈向成功最为关键的一步,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论多么完美的计划,都需要实践才能知道可不可行、如何可行、如何不行、怎么改进。各高校在确立公益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培养,也应当从各个方面、各个阶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应设立相关项目,构建相关组织,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高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支持,能够为学生争取的机会远比学生“单打独斗”容易得多,也丰富全面得多。如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与连云港市政府、连云港市残联、连云港市妇联及相关区县等社会各界开展广泛合作,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把实践融入教学体系当中,支持学生创办了连云港市众和社会工作事务所、连云港市海英草社会工作事务所等5家专业社工机构,为本校学生提供切实的实践机会与平台[1]。各高校可学习和借鉴江苏财会职业学院管理系的思想与做法,建立起本校的公益创业实践体系,并与公益创业理论培养、个人专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培养等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公益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在学生进行实践时可指派专业导师从旁指导,减少学生实践时因经验不足等因素多走弯路等情况。学生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充分联系在一起,灵活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难题,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使学生从“书面人才”升级为能够有效实践的“实干人才”。

锤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抗压能力。不堪一折的“人材”非“人才”。实践之路坎坷崎岖。学生进行实践时难免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各高校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扮演一个“点拨者”的角色,而不能代替学生“亲力亲为”。实践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逃离”课堂、“逃离”课本、“逃离”固有理论,用实践的思维去重新看待公益创业。各高校在这一阶段除了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外,当能放则放,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这就是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体验酷暑严寒如何成长为茁壮的大树的道理。高校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锤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百炼成钢,让学生在挫折中一步步磨砺成为强者,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