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特点
(一)创新性
此处的创新不是发明,它是一个经济学或社会学术语而非技术术语。亨顿(Henton)认为:“社会创业从根本上说是要创造新的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复制已经存在的组织或者活动。”[17]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创新性是指创造新的服务、产品或方法等来解决社会问题。没有革命性的创新,就无从推动公益创业的发展。
公益创业的创新性从哲学角度分析,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方面,就事物客观存在本身而论,公益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的存在,公益创业是破解政府服务乏力和市场经济失灵的新渠道。公益创业无疑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崭新形式。对比非营利组织,政府对社会资源投入减少,许多非营利组织常面临资源难以为继的困境,而且缺乏商业运作的资本回血,导致非营利组织无法有效对接社会需求。而公益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营利性组织。它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能将经济价值创造和社会价值创造兼容为一体,由此就发展成为破解社会问题的崭新方式。另一方面,就事物自身属性而言,大学生公益创业作为经济领域的创业活动,也不可避免带有一切经济创业所具有的二重性。这种经济创业的二重性表现在既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紧密相联,又必须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且受生产关系的制约;既体现合理有效组织生产、进行分配、促进交换的技术性,又彰显实现创业者生产目的及改造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而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二重性具体是指创业的手段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并存。创业的手段性是指注重配置创业的资金来源、组织机制、运作方式等,以充分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创业手段的目的性是指要彰显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价值取向,展现创业关系的社会性质以及创业所辐射的社会意义。总之,与其他创业形式相比而言,大学生公益创业在手段上,以企业化运作的方式,降低对社会救助的依赖性,从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目的上,大学生公益创业可以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利润则是运作顺畅自然而产生的效益。
近年来,大学生支教群体已成长为一股重要的公益力量。每年暑期,成批大学生为提高偏远地区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支教活动。但是线下的支教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一般限于素质拓展活动,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更多知识的渴望。同时,支教条件较为艰苦、路途遥远等客观原因也让部分大学生无法参与支教活动,不利于汇聚优质支教教师资源。
而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办的“海角公益”,通过其创新研发的“双向同步书写技术”,以在线教学为主要服务产品,凭借产品、技术、成本等各方面优势,弥补传统支教的一些缺陷,联合各知名高校家教部和支教团队,为需要帮助的儿童提供优质的在线教学服务,充分满足孩子的不同教育需求。可以说,“海角公益”创新独有的实时视频教室能提升在线支教的针对性及互动性,弥补传统线下支教时间短暂、教学内容受限等不足,真正实现支教活动传递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在线互动公益教学。而在2021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部分公益创业项目的独特创意也成为本次大赛的亮点。比如,老友记智慧助餐服务平台项目通过数字化运营管理和一站式服务运营,为老人提供早中晚三餐、365天的助餐服务;满天星公益社区图书馆项目实现了公众小额月捐的资金筹措目的;爱咖啡—孤独症实践基地公益项目以组织志愿者与实践基地孤独症服务员陪伴交流换取咖啡的服务方式,帮助孤独症患者融入社会。
所以,创新性是公益创业的首要特征,创新性是保证公益创业项目脱颖而出乃至活力长存的推进器。
(二)社会性
创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人类持续的创业活动,带来了社会的繁荣、国家的昌盛以及现实生活中对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文明的延续。创业活动本身源于社会需求,适应社会需求,在社会的准则和规律下进行。公益创业对接的是那些自由市场体系和政府没有解决的社会问题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破解社会问题的渴望,是公益创业者区别于商业创业者的显著特征。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动力激励下,高校的公益创业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执着的奉献精神,愿意奉献他们的才能和精力来推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从而使得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如在2021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荣获金奖的项目“大山里的小诗人”就展示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社会情怀。“会写诗的孩子不砸玻璃”是该项目的口号。该项目聚焦农村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诗歌教育。项目组成员认为,相较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经历了更多的情感忽视,存在更多焦虑和冲动倾向,这很容易破坏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因此,“大山里的小诗人”项目以诗歌为载体,努力提升乡村儿童情感表达的能力和意愿,解决乡村儿童缺乏情感表达渠道和心灵关注的问题。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为云南、广西等24个省(区)的1100余所乡村中小学,12万余名乡村儿童提供服务。如在2021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获奖的项目“憨兜成才”关注心智障碍家庭,以研学、“非遗”、网店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直接创造适合智障家庭的就业岗位,目前已顺利帮助39名大龄心智障碍人士及44名家长实现就业创业。
学者张子睿、李杨认为公益创业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8]。
第一,目的和产出的社会性。公益创业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公益创业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公益创业的核心资本是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网络、信任、合作等社会资本能为公益创业创造实体资本和财务资本。
第三,组织架构的社会性。公益创业组织是新型的公民社会组织,并不归股东所有,也不把追求利润作为主要目标。
第四,服务区域的社区性。公益创业通常瞄准特定的服务区域,大多致力于改善作为公益创业基地的街区和社区的某项或某些事业。
从本质上看,公益企业属于奉献型或道德型企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乃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主要立足点。
(三)经济性
公益创业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在市场大潮中也要遵循价值规律,受到市场杠杆的调节,独立运营自负盈亏。这体现了公益创业的经济性。
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经济性,即指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必须提供满足受益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借助商业化运作获得资金链的回流以产生效益。由于公益创业企业模式的初心在于不断创造社会价值,所以在获取利润的方式上通常会借助价格差异将它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原本无力获取享受这些产品或服务的人群,从而依托市场的手段达成公益的目的。大学生公益创业就是通过商业营收方式进行运营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它的生存和发展一定比例或者全部依附于以市场为基础的资金增长。如在2021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获奖的“扶药直上”项目已经找到实现盈利的适合方式。“扶药直上”项目发端于2018年暑假。此前两年间,徐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香缘志愿服务队帮助徐州市马庄村在煤矿塌陷区种植中药材,降低香包产业原料成本。2018年,团队准备再次调研时发现,项目运营经费出现困难,连基本科研耗材的购买都成问题。于是,团队成员提出通过销售徐州香包增加收入,支持科研助农。“扶药直上”项目的创业模式很有代表性。其特点是以农副产品为载体,通过专业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再利用电商、直播等新渠道销售,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