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支持力度不够

四、家庭支持力度不够

一个人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就是来自家庭,尤其是对目前高校学生来说,他们主要的情感支撑、生活物质大多以家庭为后盾。家庭支持即创业者通过家庭纽带获得的情感与资源等支持。有了父母的支持、认可,大学生才能在创业方面充满更多的激情。反之,如果家庭不支持大学生创业,并认为创业是“不务正业”的行为,远不如找一个稳定的“铁饭碗”来得实在,那么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就会遭到打击。中国人素有强烈的家庭观念[5]。通常情况下,以父母为轴心的亲缘关系具有吸纳整合作用,能够为个体的行为提供资源支持,父母的榜样作用和行为支持相比教师、朋友等更能促进人们行为的转变。家庭也在创业过程中承担着一部分的职能和角色。

因此,家庭成员的认可与支持,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开展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大学生公益创业在家庭支持方面力度较为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家庭就业观念较为传统

就业是民生之本。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及一笔可观的薪酬是很多大学生的梦想和追求。就业形势的严峻,使不少大学生想选择公益创业,而公益创业是以社会利益为主的创业,较难得到高额经济回报。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大多希望子女在稳定的传统行业就业,更有家长不了解公益创业的属性及发展前景,难以给予子女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二)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不足

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家庭创业教育氛围也能够对大学生创业精神起到培养和树立作用。由于每个家庭成员成长经历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能够给予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影响也不同。有的家庭对变化发展的新鲜事物接受较快,潜移默化地就会影响大学生去积极参与和接受;而有的家庭相对保守,观念比较传统,对一些事情的判断会采取相对稳健保守的处理方式,不能及时接受新鲜事物,这也会给大学生传递相对保守的思想意识,导致创业选择上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另外,一部分家长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他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和将来的就业工作,忽视了家庭教育环节的重要性,无法发挥来自家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是他们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定,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大。经济和思想上不独立,会对家庭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都要和家里商量,在征求家里的意见后才能够付诸实施。创业行为也不例外,一部分大学生想自主创业是要征求家里同意的,需要获得家里的资金和思想支持,因此,家长的态度也就决定了一个大学生能否真正开始创业。当前,大学生创业意愿没有达到创业教育的目标预期,个人意愿与家庭意愿往往存在不一致。家长的态度、家庭的氛围、学生的成长经历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理念的养成与塑造,表现出了多维冲突的矛盾特征,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施。

附件

大学生公益创业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调研。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了解情况,以便为公益创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培养和输出优秀的公益创业人才。我们承诺您的任何回答都将被严格保密,同时此研究成果不会用于商业用途。非常感谢您对本次问卷调查的支持!

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调研组

1.您的性别是(  )。

A.男     B.女

2.您所就读的专业属于(  )。

A.文科   B.理科    C.工科

D.管理   E.艺体    F.其他

3.您目前所处的年级是(  )。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4.您的家乡属于(  )。

A.农村  B.城镇

5.您的直系亲属中是否有人曾经或者正在创业? (  )

A.是   B.否

6.您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  )

A.是   B.否

7.您是否打算自主创业? (  )

A.完全没有  B.考虑过

C.正在进行  D.已经成功创业

8.您是否愿意参加公益活动?(  )

A.愿意    B.不愿意    C.不确定

9.您是否经常参加公益活动?(  )

A.经常参加  B.偶尔参加

C.很少参加  D.从来不参加

10.您曾经为社会提供过哪些公益服务?(可多选)(  )

A.从来没有过 B.环保节能   C.教育助学

D.扶贫救灾  E.心理健康   F.社区服务   G.其他

11.请问您了解公益创业的理念吗?(  )

A.非常清楚   B.了解,但不清楚

C.听说过,不了解  D.没听说过

12.您理解的公益创业是指(  )。

A.公益创业既创造经济价值又创造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比重大

B.公益创业既创造经济价值又创造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比重大

C.公益创业主要追求社会价值,不顾经济利润

D.公益创业主要追求经济利润,不顾社会效益

13.您认为公益创业相比于商业创业有哪些优势?(可多选)(  )

A.能创造社会价值,提供公共产品

B.在一定程度上不直接面向传统市场中的企业竞争,成功率高于传统商业创业

C.更好地实现个人、组织的社会责任,发展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

D.增强个人综合能力,提高素质,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14.您认为公益创业对社会有何帮助?(可多选)(  )

A.帮助弱势群体    B.提供就业机会

C.弥补社会鸿沟    D.没有帮助

15.你认为公益创业前景如何?(  )

A.前景很好,公众越来越认可,参与度越来越高

B.前景一般,公益事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受限客观因素多

C.不明确,可能会随国家政策而变

16.您对公益创业的态度是(  )。

A.发挥社会正能量,值得提倡

B.经济效益低,不值得做

C.可以作为副业或者兼职,不能长期从事

17.您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目的何在?(可多选)(  )

A.增加创业经验   B.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C.承担社会责任   D.支持公益事业

18.您是否愿意加入公益创业团队中?(  )

A.愿意  B.不愿意   C.不确定

19.您对参加公益创业项目和相关竞赛的兴趣(  )。

A.非常想参与,并期望有所收获

B.视情况而定,符合自己兴趣的会参与

C.如果有其他朋友想参与,会一起参与

D.不想参与

20.未来您是否有从事公益创业或就业的打算?(  )

A.有,可以短期从事,提高自身能力,通过公益服务社会

B.有,打算作为自己未来的长期事业

C.没有想过,可能会从事其他行业

D.不确定,看未来发展形势

21.假如您要进行公益创业,您最希望获得哪些支持?(可多选)(  )

A.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

B.学校给予相关知识和能力上的指导与培训

C.公益组织或其他组织机构的资金支持

D.公益创业孵化园的帮助

E.社会公众支持

F.亲朋好友的理解支持

22.您认为大学生从事公益创业相对于其他群体有何优势?(可多选)(  )

A.年轻有朝气,勇于拼搏创新

B.对新事物敏感,容易接受

C.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

D.道德素质较高,社会责任感较强

23.如果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您觉得劣势在哪里?(可多选)(  )

A.缺乏资金支持

B.社会认可度低

C.专业知识缺乏

D.缺乏成熟完善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E.志同道合的人少,无法形成一个团队

F.项目创新度不够

24.您认为学校可以在大学生公益创业中采取哪些鼓励措施?(可多选)(  )

A.学校提供资金支持

B.提供公益创业的孵化基地等相关服务

C.将公益创业纳入课程

D.校内赛事可多增加公益类主题

E.为学生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

25.您认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公益创业方面应作出哪些方面的努力?(可多选)(  )

A.放宽贷款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B.加大宣传力度

C.税收倾斜优惠

D.放宽及简化企业审批程序

E.其他,如____________

26.你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  )

A.在实践中增长学识和社会接触能力

B.能缓解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

C.能帮助弱势群体,弥补社会鸿沟

D.推动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E.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F.其他,如____________

27.您认为公益创业者需要哪些方面的必备心理品质?(可多选)(  )

A.创造力 B.冒险精神 C.开放思想 D.勇敢 E.坚持

F.友爱 G.领导力 H.团队精神 I.积极进取 J.谨慎

K.自律 L.感恩 M.其他

28.您认为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教育吗?(可多选)(  )

A.应该,公益创业具有公益性,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B.应该,公益创业有自己的一套运营方式,可以拓展视野,提升素质

C.应该,公益创业是一条良好的发展道路,可以给大学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D.不应该,公益创业并不是基础课程,对大学生帮助并不大

29.您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公益创业素养培育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可多选)(  )

A.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B.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C.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推动高校就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改革

E.帮助弱势群体,传递社会正能量

F.在实践中增长学识和社会接触能力

G.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H.其他,如____________

30.如果您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有何想法或建议,欢迎留言!

再次感谢您的参与!

【注释】

[1]赛扶是一个全球性的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商业实践社团。中国赛扶项目是参考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赛扶运营模式,在中国引导大学生开展面向社区的具有公益性的商业社会实践活动。赛扶成立于1975年,在全球40个国家共2000所大学拥有独立运行的学生团队。

[2]第三届“青年恒好”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3):62.

[3]谢昌逵.人类诞生时期的青春奥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2.

[4]汪忠.图解《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6》[N].中国青年报,2017-02-14(12).

[5]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