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支持的举措

二、企业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支持的举措

大学生公益创业以市场化的方式实践公益,遵循了市场经济的规律,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深层次心理需求,为公益领域培养了大量潜在的人才,对于增进社会福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但是,与商业创业相比较,大学生公益创业存在天然基因缺陷,就是公益领域几乎都是经济效益低下的领域,资本投入周期长,回报率低。所以如果仅从市场角度来考量,大学生公益创业成功概率相当低。但社会发展进步是多维的,公益事业发展的好坏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所以,企业对于大学生公益创业要给予多方面、多渠道、多维度的支持和帮助。

(一)积极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

衡量公益创业的指标首要的是社会价值而非经济价值。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公益创业理念的普及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要降低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心理预期。对可能产生的失败予以宽容,企业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帮助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落地、赞助大学生公益创业比赛等。

(二)加强社会企业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互动

社会企业应该积极与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合作,将其优质资源和经验与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共享,以帮助他们高效益、高效率和高度负责地完成社会使命。国外公益创业实践证明,企业和社会组织在资本项目对接、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条构建、公益项目融资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民间公益组织或社会企业也是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重要资源。以入驻温州大学公益创业实训中心的温州市文达清源水环境公益中心为例,通过与温州本地知名民间公益组织绿色水网环保公益中心合作,成为其校园合作伙伴,项目共建、人才共享、信息互通,在绿色水网的指导下参与和承办了多个有社会影响力的水环境保护公益项目。

(三)提供公益创业实习机会

社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公益创业实习的机会,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创业实践经验。一方面,让大学生深入企业亲身感知企业的经营活动,感受创业氛围与企业的创业文化,聆听企业家的创业经历,了解创业过程,体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诸多磨炼,了解企业经营活动所蕴含的创业精神,以帮助大学生发展创业品质,培养创业精神,提升“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统一到企业基地进行实际业务活动操作,以熟悉企业创立与运营,提高创业感性认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更能与实战型企业近距离接触,学习相关创业及管理经验,增加创业者的软实力。

(四)提供公益创业资金支持

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不能或者不能完全独立的群体,大部分在创业的开始就面临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2009年《社会蓝皮书》调查显示,45.5%的大学生因为启动资金缺乏而搁浅了创业梦想。据调查分析,多数学生申请贷款都夭折于半路,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无力提供抵押或担保;另一方面工商、银行等相关部门也不是很积极支持,配合常显不力。因此,除政府尽快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公益创业资金融资渠道及信用担保体系外,企业资本在资金扶持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培养公益创业指导导师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即为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的缺乏。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多由创业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或教授经济类、管理类等课程的教师兼任,缺乏创业教育知识、方法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系统培养。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现任教师自身多数缺乏创业经历和创业实践指导经验。高校可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或兼职,以打造富有实战经验的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公益创业导师在大学生公益创业中担任的是陪伴、服务、学习、成长、参谋和提醒、激励及挖掘、引导和组织者角色,公益创业导师的作用主要是整合资源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服务,搭建平台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服务,为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做好各种帮扶工作。公益创业导师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的介绍和整合。公益创业导师能够为公益创业大学生介绍和整合的资源包括:企业资源、课题资源、闲置专利资源、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资源、其他社会资源等。资源的介绍和整合是企业和高校最应该做也最能够做好的工作,是公益创业导师们相比学生而言具备的优势。比如,①学校的部门资源包括院领导、团委、各院系、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科研处、实验室等。要督促院领导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校内优惠政策,给学生公益创业提供支持政策等。②校友资源对公益创业的同学极有帮助,尤其是对想利用本专业优势进行公益创业的学生来说,专业领域内成功创业的校友走过的路更值得信赖和模仿。③企业资源对公益创业的学生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可以提前让学生进入这些企业进行见习实习,了解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找到公益创业点,减少项目调查和论证的周期。大学生可以在见习实习中发现理论和实际的差别,并把问题带回去请教教师。这种来自生产一线的需求更利于让大学生们产生公益创业灵感。二是公益创业知识指导和公益创业政策指导,努力帮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尤其是潜在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技能优势、IT优势、互联网优势和移动互联网优势,结合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公益创业。三是通过“公益创业孵化基地”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基地,为大学生搭建公益创业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请校外导师、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投资人定期进行相关公益创业知识的培训。还可以引导学生就与自己所读专业有关的行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意,并针对这些创意形成公益创业项目,组建跨专业、跨学校的公益创业团队,让更多的企业和投资机构关注学生的公益创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