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家长公益创业认同意识的必要性
(一)阻碍家长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认同因素
分析相关社会调研得出:家长对大学生公益创业支持率较低。许多家长认为,公益创业风险大,同时需要应付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此外,还有可能因此耽误学业等。基于此,大部分家长认为,对于个人发展而言,专业知识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经验更为重要,与学生所认为的恒心、勤奋、诚信、勇于拼搏等素质品格认知有较大的出入。对比而言,家长的认识显得更加现实。究其原因,总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历史背景下“保守”思想的禁锢
新一代公益创业大学生的父母“60后”“70后”较多,在社会时代大背景因素影响下造成了“保守”的思想观念。大多数父母从物质条件缺乏的生活中走过来,一辈子安分守己地生活工作,在生活中所吃的苦和经历的教训与经验局限了他们,对于金钱的概念更多是储蓄而不是投资创业,认为创业意味着不稳定与风险,赚钱与亏损无法预料。而公益创业是一个用创造性商业运作模式提升社会价值的事业,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这对那些希望孩子追求更好物质生活的父母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同时,从性别角度,父母的支持度也有偏差,传统理念影响父母对于男生抱有“在社会上闯一闯是有必要的”看法,并且愿意拿出资金支持。而对于女生则抱有“找个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了”的态度。如此种种,要争取家长对公益创业的认同,转变家长对于不同性别子女自主创业的基本态度,对于公益创业教育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认知的局限
人们在社会拼搏的过程中只能从自己所在的社会维度去认知社会,导致认知社会的能力受限。对于创业投资,受传统认知的局限,家长们在风险、更新发展急速、难以预判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下越发没了勇气,而对于“公益创业”这种不普及的创业模式更是望而生畏。
基于既得利益与裙带关系的认识。经过几十年的社会拼搏,父母逐渐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认识到每一个职业岗位在社会中的隐性规则,同时,适应了自己所在职业的规则,形成了自身的关系网,最终习惯于自身职业的舒适区。所以,大部分父母本着对既得利益与裙带关系的认知,更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继续走自己走过的路,这不仅仅是父母的个人原因,从外延衍射来看,这与整个社会的大氛围和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基于人的恐惧未知的本质。“惧”就是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洛夫克拉夫特(H.P.Lovecraft)。此外,亦舒说过:“人类对未知有天生恐惧,所以新不如旧,这种想法情有可原。”[1]恐惧是因为周围环境有不可预料、不能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所以,大部分父母对于公益创业此类充满未知、充满挑战的新事物具有不信任感也是情有可原。
3.对于孩子能力的不信任
从襁褓婴儿到懵懂无知的孩提、始龀、垂髫时期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到了读书时期,孩子通过学校教育等各类外界因素接收到其他从父母那里无法接收到的新事物、新知识,而逐渐长成独立个体。但由于没有真正步入社会,思维模式固定在自己的理想社会中,思想、心理的不成熟而表现出的行为处事的稚嫩,容易让父母产生不信任。与此同时,大部分读书时期的孩子除了用成绩来证明自己,少有其他途径和机会向父母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也使得大部分父母难以信任初入社会的孩子的判断力、能力。
4.公益创业审视视角的复杂性
对公益创业审视视角的复杂性、多样性会影响家长对公益创业的判断。公益创业的兴起也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对此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运用自己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但多数的文献关注视角相对片面,只相对集中于关注公益创业的某一方面,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资本的视角。社会资本视角的研究与社会理论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重视社会网络结构和关系性资源能对创业的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二是战略适应性视角。战略适应论认为,创业的关键是创业者识别机会、形成战略、整合资源和采取首创行动的决策,新创业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创业者是否具有形成和实施有效创业的战略能力,将创业过程及企业成长视为一种战略管理过程;三是系统视角。系统论认为,创业是一个动态性的、复杂的问题,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化,这需要运用系统的思考方式来进行分析和思考。四是认知视角。人们对创业信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同一信息在一些人看来觉得是负面的信息,但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机遇机会。五是机会视角。创业机会观点强调,要从“有进取心的人”和“有利可图的机会”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去看待创业行为。机会也可以成为交易的对象,创业者往往会根据产业特点、机会、先前的知识和可挪用时段来决定是否可以进行创业行动。六是社会文化视角。由于文化价值和信仰的不同,主体行为也会受到影响,处于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创业者往往具有某些共同的个性特征,并表现出与其社会背景相对应的行为。七是资源视角。创业过程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源的获得与配置对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在当前复杂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和社会传播影响下,学者们对于公益创业,从社会资本、战略适应、系统、认知、机会、社会文化、资源等各类视角分析研判,其复杂性、多样性对于家长作出相应合理的判断产生了掣时。
5.公益创业法律意识的欠缺
公益创业是一种新型的创业形式,大学生在进行公益创业活动时,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创业风险,其中必然涉及法律风险。基于此,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利用法律和政策来应对风险是大学生创业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是,从社会调研来看,大学生在进行公益创业前缺乏仔细了解公益创业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即便是有所了解,但在实践中,对相关法律法规也表现为知之甚少,难以灵活运用。同时,大部分家长由于知识获取、学习积累等方面的受限,缺失了法律意识的塑造和法律知识的储备。当面对复杂多元社会开展的公益创业时,难以产生认同感,对于缺乏法律意识的大学生也难以产生信任感。
(二)家长对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主要与重要场所。是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社会学向来很重视“首属(或基要)群体”对一个人品格形成的功能,也就是家庭及亲密关系的亲朋对人的影响。正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这句中国谚语,在家庭中家长对于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家长是子女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重大意义。在教育学上有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此理论亦可用于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本身带有“隐蔽强化作用”,它通过孩子的知觉和投射两种心理机制使他们在自觉意识水平上或自发无意识水平上受到良好激励,通过日积月累的反馈,孩子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家长的关怀和信赖,激发孩子巨大的潜力,就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努力和进取心,此乃公益创业所必需的品质。家长对孩子公益创业支持与否对孩子的创业能否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家长的关怀
家长关怀是家长与孩子建立起的一种关怀型关系,是基于孩子成长需要和目标实现的,是以家长在关系中的主导性和子女在关系中的首要性为基础的,是注重回应、互动、倾听和交流的,强调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和共同肩负的责任,是一种有理性、有原则的关系。良好的家庭关怀有助于良好的精神人格、文化道德、社会价值认识的形成,有助于激发创造力,培养冒险精神和战胜困难的精神,学会自制、冷静、坚强。一定意义上,家长的关怀为孩子理解和建构其他人际关系提供了视角、基础与范例,孩子能从与父母的互动中习得道德准则,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在家庭中体会到关怀精神的孩子更能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形成稳定的道德人格特征,有利于在公益创业行为中,找到创新点、立足点,并依靠自己的道德感、责任感贯彻并推动事业与发展。
3.家长的支持
家长的支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长提供的物质支持,如创业投资资金。从社会层面来看,家庭物质条件较好的毕业生有更大的概率进行创业实践;二是精神支持,对创业者创业计划项目的支持,对于风险的理解与包容等,这些都能增加创业者的创业信心与热情,使他们能更加无畏地试错,有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按照一般规律,家庭支持度越高,创业者创业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