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国家公益创业模式
各国学者也从各个角度总结了公益创业的模式,主要包含如下三类。
(一)机会发展模式
创业活动发生需要创造性、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推理三者并存,机会创造与开发需要灵感、想象力、洞察力等必备要素,此外,客观研究与严密的逻辑分析必不可少。据此,学者古克鲁、蒂斯和安德森(Ayse Guclu,J.Gregory Dees & Beth Battle Anderson)构建了一个公益创业基于机会识别、创造和开发的机会发展模式,也可称为机会发展两个阶段模式。
公益创业机会创造过程在本模式中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产生创业创意,公益创业者凝聚产生有潜力的创业创意;第二阶段形成创业机会,公益创业者将创业创意推进,发展成为创业机会。一个有潜力创意的产生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社会资产变革因素、社会需求因素以及创业者本人的阅历等。个人阅历是激发创意的前提基础,当现实情况与公众期待差距较大时将会激发社会需求,公益创业创意产生的社会基础就是对社会需求的及时响应;公益创业创意的形成需要物资保障,公益创业者拥有适量可控资金,有利于创意的转化。社会变革创造新的社会需求,进而刺激公益创业者萌发新的创意。所以,当创业者能把握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创业机会时,社会变革、社会需求、个人阅历与社会资产四要素相结合就可能激发有潜力创意的产生。将有潜力的创意转化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机会是公益创业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心理学家拉塔纳的社会影响理论是商业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决定着该模式的社会影响力与社会价值。在机会发展模式中,机会发展分析框架包含商业模式、运作环境、运作模式以及资源战略等要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影响下,公益创业者须有恰当选择才能达成创业目的。公益创业机会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一个有潜力的创意能否转化为机会,创业者须结合当前的宏观环境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源战略,才能把握创业机会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学者蒂斯、埃莫森和伊考米(Dees,Emerson & Economy)创立了公益创业三阶段模式,提出公益创业是一个包括过渡、变革和稳定三个阶段的过程,系统地总结出了公益创业的过程,明确分析了公益创业不同阶段的特征,界定了创业者在公益创业各个阶段扮演的角色与应承担的任务。
(二)意向形成过程模式
公益创业是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与创办社会事业相结合的过程,是通过创造性地利用与整合资源来开创创业机会,同时持续增进社会福利的实践活动。学者马赫和诺波(Mair & Noboa)从创业意向形成这一视角来研究公益创业的一般流程,提出了意向形成过程模式。创业意向形成过程模式通过设定参数,运用系统的方法遴选出公益创业者的适合人选,通过分析创业者人选个人变量因素来研究公益创业意向的形成机理,从而摒弃了其他情境变量因素产生的影响。在意向形成过程模式中,公益创业者的创业意向受自身认知的影响,认知又包含创业可行性、创业愿望以及情境变量等。创业可行性是创业者对创办社会事业成功概率的估计,创业愿望是指创业者进行公益创业活动意愿的强烈程度。创业可行性受使能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等,创业愿望认知受公益创业者感情和认知态度因素的影响。从意向形成过程模式可知,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决策者可分析确定公益创业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推动公益创业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此外,学者罗宾逊(Robinson)基于公益创业的机会识别与评估过程,运用商业计划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也构建出基于机会识别与评估的公益创业模式。该模式提出公益创业是一个不断挖掘机会并排除问题的过程,创业者在评估公益创业机会时,考虑的诸多因素中应包含社会制度因素,在创业机会探索与开发的同时应充分考量满足与特定社会制度因素相适应的市场需求。
(三)创新使命模式
学者威尔德纳和莫纳(Weerawardena & Mort)以社会学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为基础,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建构了一个全新视角的公益创业模型——创新使命模式,在该模式中,创新性、前瞻性以及风险管理是公益创业的三大核心要素,可持续发展、环境社会使命是公益创业的核心约束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