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 原子半径
从量子力学理论的观点看,电子在核外运动没有固定轨道,从原子核附近到距核无穷远处都有出现的几率,所以严格地说,原子没有固定的半径。通常所说的原子半径,是指原子在分子或晶体中以相邻原子的核间距为基础而定义的。因此,原子半径的大小与所成键的类型有关。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其核间距的一半称为该元素的共价半径(covalentradii)。在金属晶体中,把金属原子看成刚性球体,且彼此相切,其核间距的一半,称为该元素的金属半径。低温下稀有气体以晶体存在时,两个原子之间距离的一半称为范德华半径(VanderWalls)或接触半径。
一般来说,共价半径最小,这是因为形成共价键时,轨道的重叠程度大;而范德华半径的值最大,因为分子间力不能将单原子分子拉得更紧密;金属半径大小居于中间。
在讨论问题时,一般采用的是共价半径。周期表中各元素的原子半径数据见表6.5。
表6.5 原子半径(单位:pm)

镧系元素

注:引自(MacMillian.Chemical and Physical Data(1992))。
同一周期中,原子半径的变化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1)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也增加,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2)随着核外电子数的增加,电子间的相互斥力也增强,使得原子半径增大。
这是两个作用相反的因素。但是,由于增加的电子不足以完全屏蔽增加的核电荷,因此从左向右有效核电荷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见表6.5。但是稀有气体的半径突然变大,是因为稀有气体原子半径为接触半径。
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向右过渡时,每增加一个核电荷,最外层就增加一个电子。由于同层电子间屏蔽作用小,所以对最外层电子有效核电荷明显增大,原子半径则明显减小,相邻元素原子半径平均减少约10pm。
同周期的过渡元素,随着原子核电荷的增加,新增加的电子主要填充在(n-1)d轨道上。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屏蔽作用较大,这些元素从左至右有效电荷数增加比较少,原子半径缩小的趋势就比较缓慢,相邻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减小幅度约为4pm。
内过渡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减小的幅度就更小些,从La到Lu,原子半径一共减少仅约15pm。15种镧系元素原子半径共减小约15pm这一事实,称为镧系收缩。镧系收缩的结果,使镧系各元素之间的原子半径非常相近,甚至使第二和第三过渡系列的原子半径很接近,导致这些元素性质相似,分离非常困难。
对于d10、f7和f14等电子构型,因为有较大的屏蔽作用,所以原子半径略有增大,过渡元素Cu、Zn和Pd、Ag、Cd及内过渡元素Eu和Yb等的原子半径有增加的趋势,原因就在于此。
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虽然核电荷的增加有使原子半径减小的作用,但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起更主要的作用,所以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副族元素的情况和主族元素有所不同。从上到下原子半径本应递增,但第二和第三过渡系列的原子半径很接近,正如前文所述,这是“镧系收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