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银幕上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千百年来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的、美丽的人间故事,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着关于梁祝的传说、戏曲或唱本。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关于他们的流传的古迹,例如浙江宁波,就有一个梁山伯的坟墓,墓旁边有一个庙宇,里面供奉着这一对情侣的塑像,据说恋爱着的男女,只要到庙里去烧一次香,便可达成他们缔结为恩爱夫妻的心愿。那些所谓古迹的真实性固然是十分可疑的,它们却反映着人民自己的想象和希望。正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纯洁爱情,以及他们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而双双殉情的故事,是这样强烈地喊出了我国青年男女多少年来追求幸福婚姻的渴望和悲愤,所以人民一方面喜爱这个故事,一方面也以他们自己的智慧和创造不断地丰富这个故事,使它成为一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作为戏曲来说,全国各地搬演梁祝故事的戏种估计至少有二三十个,华东地区的越剧也是其中之一。在1952年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越剧《梁祝》曾获得剧本奖和演出奖,演员们也分别获得表演奖。这个戏普遍地得到各地观众的热爱,很多观众表示,《梁祝》是越剧的“看家戏”之一。这并不是偶然的,主要是越剧的形式和曲调很适宜于表达这个故事的情调;其次是参与越剧工作的同志们,最近几年来曾经对这个戏不断做了一些整理和改革的工作,使它的优点更为集中突出,逐渐成为一个非常精练的剧目。

为了使这一优秀戏曲节目和表演艺术家们的精湛演唱,让全国各地观众都能得到欣赏的机会,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决定摄制成舞台艺术纪录片,并决定摄制成彩色影片。在今天,制作舞台艺术纪录片对我们还是一个新的课题。当我们摄制组成立的时候,全体同志都怀着兴奋愉快的心情,并充满信心,为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而奋斗

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关于时间压缩的问题。舞台上的《梁祝》需要演出三小时以上,这对于电影来说是一个过量的负荷。但舞台上的《梁祝》已具备紧凑、洗练的优点,并没有多大枝蔓或臃肿的地方可供删削。因此,如何把这个戏的时间控制在电影通常允许的长度内,而又要尽可能地保留甚至突出舞台上的精华,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是非常严肃慎重地对待这个问题的,我们从两方面来达到压缩的要求:其一是对剧本进行适当的删改,我们对一字一句的去留都经过认真细致的斟酌,不是仅仅为删节而删节,更重要的是使主题和人物更加鲜明突出。其二是通过镜头的变换,无形中省去一些在舞台上不可避免的动作,而并不影响表演的节奏或韵律。以“十八相送”为例,舞台上每一个环境送到另一个环境,都需要走一次“圆场”,这在电影中就完全有可能通过剪接方法省略一部分走路的时间,且不造成匆促或忙乱的感觉。其次,由于电影本身所具备的性能,通过镜头的组合和银幕上形象的放大,在节奏感上显得特别锐敏和有力,因此某些活动或静止的间歇,在舞台上和在电影中所需要占据的时间就有所不同,这也给戏曲搬上银幕提供了有利压缩时间的条件。

中国的地方戏曲,具有它们各别的表演风格,但基本上又有共通的特性,那就是糅合歌唱与舞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由于先辈们的可敬的创造,我们在舞台空间运用上几乎有着无限广阔的可能性。无论是千军万马或高山大海,都可以容纳在一个小小的戏台上。我们的戏曲一般都不借重布景或道具,观众完全可从演员的身段动作明了舞台上正在进行的一切情景。演员的优秀的演技,配合着观众欣赏的习惯,使一切虚拟的动作都有着无比丰富的生命。我们再拿“十八相送”来做例子,在舞台上,这一场戏的背景是根本不变动的,完全通过演员的唱腔和身段来表达沿途所发生的事情以及环境的转换。那么,在电影中,仍旧保持原状,还是适当地利用电影换景的便利呢?我们探索了很久。我们考虑的结果,认为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一个色彩绚丽的民间故事来说,观众完全有权利要求电影给予他们一些在舞台上不能满足的东西。因此,我们就决定不按照单纯的纪录片的形式来处理,而适当地应用一些电影的方法。然而,这又根据一个原则:一切布景或陈设是为了衬托表演,要服从于表演,不要成为表演的障碍或累赘;更重要的是,整个美术设计必须和演出的风格取得统一。如果将“十八相送”放在真实的外景中去拍摄,那么,舞台化的表演动作将和真山真水的环境显得非常不协调。因此,我们的背景采用了中国的民族绘画风格,以求适合于这一传说故事的古典和浪漫的色彩。

将优秀的戏曲搬上银幕,这是一个很细致的再创造的过程,在这方面我们得到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全体同志的亲密无间的合作,这一合作是基于对共同事业的高度的责任心。经验证明:紧密地依靠他们的支持与合作,尊重他们在舞台上积累的成就,倾听他们对于电影设计的意见,互相要求,互相启发——这一切是保证艺术质量的要素。

《梁祝》剧照

在我国的人民电影事业中,摄制彩色影片还是一项年轻的工作,我们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也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在整个摄制过程中,我们曾不断遭遇到困难和挫折。依靠党和首长的亲切关怀,依靠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依靠同志们的集体智慧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我们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光荣地完成了任务。

如果《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散布着无限芬芳的优美的民间传说,通过电影的推广而能获得更广大观众的喜爱,这将是所有工作者的光荣和愉快。但也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因为拍摄舞台艺术纪录片对今天的我们还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怎样使电影更好地服务于这一工作,还有待今后不断的实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摄制只是一个初步的摸索,我们热切地期待着各方面的批评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