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归来——“金鸡奖”评奖随笔

闽南归来 [1]——“金鸡奖”评奖随笔

1983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福建厦门市举行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三届评奖会议。在历时半个月的评选活动中,与会的二十几位委员观看了各厂摄制的大量影片,举行了紧张热烈的讨论。会议评选出了1982年度最佳故事片、科教片、美术片,还评出了各项单项奖。我衷心祝贺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单项奖的同志们,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劳动为中国电影建树了可喜的业绩,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谱写了动人的乐章。

这次评奖会议的前一半是在鼓浪屿召开的,后一半则在厦门市内举行。由于今年闽南的雨季来得早,在鼓浪屿进行评选时,天天下雨,室温也比预料中低得多,但会议仍开得热气腾腾。大家裹着寒衣,争相发言,坦率真诚地表述自己对某一部提名影片或某一个单项的艺术成就或其不足的看法,有时候甚至开展紧张的争辩。但这种争辩既是充分发扬学术民主的,又不是强加于人的,气氛热烈而又团结。参加评选的委员,包括老中青三代人,其中最年长的是85岁高龄的万籁鸣同志。万老精神矍铄,思路周密而有条理,每天策杖攀登四楼参加讨论,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受到大家的赞扬。

2月27日是农历元宵节,会议休息一天。这一天我们应晋江地区和泉州市领导同志的盛情邀请,到泉州进行参观访问。我们瞻仰了唐代古刹开元寺,聆听了幽雅典丽的“南音”演唱,还观看了饶有古风的元宵灯会,一切使我们感到赏心悦目。

开元寺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将近1300年了,这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之一,殿宇的构造和佛像的雕塑极具特色。我们欣幸地发现,在开元寺保留着近代高僧弘一大师的许多字迹。弘一大师原名李叔同,是我国话剧运动的拓荒人之一。他早年留学日本时,和曾孝谷、欧阳予倩、吴我尊、谢抗白等人组织春柳社,于1907年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人演出的最早的话剧。李叔同归国后,在杭州浙江师范学校教授音乐和美术,因此他也是我国近代艺术教育的卓越的先驱者。后来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皈依佛门。但他仍潜心艺事,于书法艺术尤有独特造诣。他晚年常在闽南卓锡,弘扬佛法,并广结翰墨因缘。我们在泉州开元寺和厦门南普陀寺看到了弘一大师书写的很多匾额、对联和佛经。缅怀先哲,兴起了无限的景仰之情。我想起在优秀影片《城南旧事》中,那支感时伤怀的歌曲《离别》,其歌词正是李叔同撰写的。可以说,弘一大师对这部影片的成就也是有一份功劳的。

正月十五晚上,我们在泉州欣赏了传统的元宵灯市。全城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悬挂着各色美丽的彩灯。观灯的居民们扶老携幼,摩肩接踵,简直是倾城出动。我们观看了精湛的舞狮、舞龙、踩高跷等充满乡土色彩的技艺。郊区的农民更是兴高采烈,一群赤了膊的精壮汉子,跟着锣鼓的节拍,相互扑打翻滚,做出种种舞姿。虽然是春寒料峭,可是他们身上冒着热气,渗出汗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一系列正确的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农民埋藏了多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把自己的幸福和喜悦的心情,通过闹元宵的一个“闹”字统统表达出来了。我深深感到,中国的八亿农民是善良、勤劳而又安分的。应该说,他们目前的生活尽管比过去有了改善,但就大多数人来说,还不能说十分富裕。因此,他们所流露的满足和欢乐,令人感动。

尽可能多地拍出为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影片,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文化生活的需求,这不是摆在我们电影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光荣而又迫切的任务吗?

【注释】

[1]原载《电影故事》,1983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