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师的奇遇》(1962)

《魔术师的奇遇》(1962)

新中国“17年”期间,电影导演主动选择创作题材的情况并不常见,更多属于“被选择”完成某项创作任务。桑弧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幸运的,他所执导的享有新中国电影三项“第一”的代表作,都因机缘巧合得以发挥艺术家自身最大的创作能量。《魔术师的奇遇》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追溯起来,桑弧早在1957年访问莫斯科期间,立体电影的“种子”便已悄悄萌生在他头脑里了。桑弧在苏联接触立体电影,回国后写了一篇琐记,文章中提及:“立体电影的剧本都是特地编写的,目的在于强调视觉的立体感,大多是一种杂耍式短剧,富于惊险和滑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电影界并没有为迎合观众的猎奇趣味而大量拍摄这种立体电影,也没有为了它目前在艺术上的价值不大而废弃,却是把这一株电影园地里的别致的小花安放在一个适当位置,每年出品新片二三部,在莫斯科每年接待50万来自外地或外国的观众。”桑弧当时大概没有想到,多年后自己也有机会拍摄一部立体电影。

50年代末,党内“反右倾”路线斗争波及文化部门,再加上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国家经济紧缩,电影生产出现徘徊不前的困局。60年代初,桑弧接手由柯灵编剧的《秋瑾传》,和其他主创人员一起赴浙江深入生活,不料半途被上影领导召回,要求“大写13年”。于是桑弧折返上海,深入郊区松江县农村重新寻找题材。到了1961年6月,桑弧接通知上北京参加由周总理主持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当时许多艺术家已形成一种“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的扭曲心态,周总理为此深感不安,他在6月19日作报告,鼓励广大创作人员解放思想、轻装上阵。周总理在讲话中提到:“听上海的同志讲,有几个作者对党委领导根本不熟悉,硬要他去写党委领导,结果天天对他讲党委挂帅如何重要,还是写不出来,不如让他写写别的,发挥自己所长。本来是各显所长,百花齐放,结果成了一花独放,拿一个政治框子,把大家束缚住了。”桑弧听了颇感意外,因为周总理说的,“正是我们在松江农村搞《好当家》剧本所走过的弯路”。在这个报告中,周总理还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统一的?是辩证的统一。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表演形象,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桑弧对周总理提出的“寓教于乐”信守不渝,从北京开会回来,他便满怀信心地投入《魔术师的奇遇》筹拍工作,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有了立体电影,这个新颖别致的片种给广大观众带来了欣赏的愉悦,但映出的均是纪录片或风光片,如《杂技表演》、《漓江游记》、《北京的春天》等,观众纷纷要求能尽快看到立体故事片。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便是基于这个要求投拍《魔术师的奇遇》,剧情讲述一个饱经风霜的魔术师,解放前受恶势力迫害,妻亡子散离开故土;25年过后,他只身从海外回到上海寻找亲生儿子,经过一系列有趣的波折,父子俩终于团圆。这部影片的风格是桑弧驾轻就熟的轻喜剧,他娴熟运用误会法、巧合法等喜剧手法,在唯中国影坛独有的“歌颂性喜剧”羊肠小道上脱颖而出。桑弧在导演阐述中强调:“我们希望观众看了影片之后,会喜爱老魔术师这个人物,喜爱上海这个面貌焕然一新的城市。”这部立体片基本上采用实景拍摄,今天看来,等于为上海这座城市保留了20世纪60年代真实的影像志。

桑弧年轻时代曾立志当一名新闻记者,也有一定的新闻采写经验,与报界同仁关系密切。由此他经常受到报刊编辑部约稿,写了不少谈影片创作感受的文章。《魔术师的奇遇》杀青后,他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一篇短文《一次有趣的探索》,谈及摄制组每一个成员都以能参加中国第一部立体故事片的摄制而感到光荣,同时也不免感到几分紧张,因为大家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桑弧认为,“拍摄立体故事片,无论在编剧、导演、表演、摄影美工、录音等各方面,都和处理一般影片有所不同。立体片是一个新鲜有趣的片种。本来银幕上的画面是由上、下、左、右四个空间因素构成的,立体影片却增加了前、后两个因素,造成了强烈的透视感和逼真感。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这样的空间特性,促进观众和银幕上的角色和景物交流,产生‘身历其境’的效果。”应该说,这是桑弧的真知灼见,言简意赅,揭示立体电影的本体性在于构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空间因素。在今天人们讨论“3D电影是否会淘汰2D电影”时,桑弧的见解依然有现实意义。换句话说,远不是所有的电影故事都需要通过“前”与“后”两个空间维度来讲述的,因而“3D淘汰2D”可以视作一个伪命题。

2011年1月5日,《东方早报》推出了一整版“上海影事”,首期的通栏大标题为《50年前,上海人就看3D了》。作者老老夏回忆说:“《魔术师的奇遇》用通俗的喜剧手法,讲述魔术师解放前后在上海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国影坛三大喜剧明星陈强、程之、韩非的精彩表演令观众捧腹,立体电影技术特点充分发挥,把轻松愉快的喜剧效果渲染得淋漓尽致。1962年春上映后轰动整个上海,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出现了观众通宵排队购票的火爆场面。这条原本人迹稀少幽静的东湖路,天天人山人海。一时间上海满城争说魔术师,可以说当年盛况绝不输给2010年的《阿凡达》。影片连续放映了四年,直到‘文革’爆发才停映,成了一代影迷美好的观影记忆。”[9]

新中国17年电影“四起四落”,大凡创作停滞期总是与严峻的政治形势相关联,电影工作者的艺术创造力受到压制;而电影佳作的出现,往往受益于政治形势缓和,创作主体显现相对活跃的创作心境。事实上,1961年“新侨会议”之后,尽管中宣部和文化部制订了《文艺8条》和《加强电影生产领导32条》,以期促进“双百”方针的贯彻,但是这两个文件终于没有实施,成为一纸空文。在上海,甚至连周总理的讲话都不允许传达。

继《魔术师的奇遇》之后,桑弧忙碌了两年多,准备将刘川编剧的话剧《第二个春天》搬上银幕,却劳而无功。1965年,桑弧受命执导一部舞台纪录片《上海之春》,记录了第6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精选的25个音乐舞蹈节目,此片也给他“17年”的电影创作画上了阶段性句 号。

【附录】

桑弧导演17年电影作品一览

1950年:编导故事片《太平春》

1951年:导演故事片《有一家人家》(李洪辛编剧)

1953年:导演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5年:改编黄梅戏曲片《天仙配》(石挥导演)

a 载《东方早报》,2011年1月5日。

1956年:导演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夏衍编剧)

    改编周信芳京剧《宋士杰》(应云卫、刘琼联合导演)

1958年:编导艺术性纪录片《大风浪里的小故事·此路不通》

    编导艺术性纪录片《英雄赶派克》

1959年:导演国庆10周年献礼片《春满人间》(柯灵编剧)

1961年:编导新闻纪录片《缅甸歌舞团访华演出》

1962年:导演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

1965年:导演舞台纪录片《上海之春》

【注释】

[1]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415页。

[2]桑弧的回忆均参见《回顾我的从影道路》。

[3]参阅许敦乐著:《垦光拓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

[4]龚艳:《两部<梁山伯与祝英台>:沪港戏曲电影往事》,载《重大美视电影研究》,2012年第4期。

[5]引自《桑弧导演文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6]双山著:《电影漫谈》,香港1956年印行。

[7]根据笔者掌握的文献,桑弧撰写的《祝福》电影分镜头剧本有两个版本:前者封面署“上海电影制片厂印,1955年12月16日”;后者封面署“北京电影制片厂印,1956年”。

[8]引自《桑弧导演文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9]载《东方早报》,2011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