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分析和演员的完成状况
(1)丁大森:他是一个丝绸厂的青工。“文化大革命”时,他刚读小学,根本没有好好读书,知识极度贫乏。可以说,他也是十年动乱的一个受害者。加上妈妈对他有点溺爱,以致养成他在家里的优越地位。妈妈退休时,本来准备让在农场工作的女儿来顶替,可是儿子不争气,没有考上学校,就把顶替的位置给了儿子。丁大森的职业有了保障,又自然形成了他的“铁饭碗”思想。他不愁吃穿,又不爱读书,胸无大志,精神空虚,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
但是,丁大森不是那种沾染流氓阿飞习气的青年。他本质不坏,劳动也还积极,路见不平,他也能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他的毛病主要是文化程度太低,再加有一点小聪明,有时喜欢卖弄自己,这样就不免常常出洋相。这样的青年,只要好好加以引导,是完全可以积极向上,成为建设祖国的可靠力量的。影片中的丁大森,就是由于周芹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了可喜的转化。
丁大森有其幼稚可笑的一面,也有其憨厚可爱的另一面。如果《邮缘》的上映,能够影响更多的像丁大森一样的青年笑着与昨天告别,这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从完成片来看,我认为郭凯敏所塑造的丁大森这一人物,在表演分寸上是掌握得比较好的。很多同志看了样片,认为丁大森的形象既可笑也可爱,他的转变也是可信的。有的同志指出,郭凯敏的演技在《邮缘》中有新的突破,我认为这不是过誉。
(2)周芹:在我国广大邮电工人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周芹是优秀邮电工人中的普通一员,她办事认真,热心为用户奔走,千方百计为复活“死信”而努力。周芹年轻单纯,文化也不高。她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她要拜老学者为师,学习识别中国各体书法,以增强自己投递疑难信件的能力。
比起丁慧娟来,周芹的性格比较活泼开朗。她敢于直率批评丁大森,帮助他正视自己的毛病,克服自己的缺点。她还利用去黄山休假的机会,扮演“绿衣红娘”,给丁慧娟和高强传递信息,弄清楚一封疑难信件,并且说服丁母放心让女儿到外地去工作,使她能在教育战线上充分发挥才能,这些都是周芹的可贵品德。
我认为,陈燕华饰演的周芹,在人物气质和表演分寸上,是符合剧本要求的。按照一般习惯,影片开拍时,不要马上拍重场戏,最好先拍一些过场戏,以便演员逐步深入角色。但《邮缘》第一天就拍周芹和丁大森参观邮展的一场戏,这场戏对话较多,而且是周芹规劝丁大森应该好好学习的对话,弄得不好,就会造成板着面孔说教的效果。我觉得陈燕华演得朴素自然,给人一种亲切的印象。

《邮缘》工作照
(3)丁母:她童年时生活很苦,解放后进了国营工厂,并摘除了文盲的帽子。一生勤勤恳恳,爱厂如家。她不幸早年丧夫,双肩挑起养家糊口和教育子女的重任。她像许多做母亲的一样,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更偏爱儿子。因此,当她退休的时候,原来准备让在外地工作的女儿顶替自己的,结果却让儿子顶替了。可是,她又担心女儿在外地生活艰苦,觉得自己对不起女儿,总想千方百计把她留在身边,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当她发现女儿在牧场有了男朋友的时候,十分紧张,不希望女儿再到外地去安家。她偷拆女儿男朋友的来信,想从中得知一些秘密,以便加以阻挠。她这种行为当然是十分错误的。后来周芹从牧场回来,告诉她牧场的形势很好,需要小学教师,同时丁母发现高强也是一个很有出息的青年,终于改变了自己的主张,同意女儿回到外地去了。
王苏娅同志是一个戏路很广的演员,我和她在影片《子夜》中曾有过愉快的合作。这次她在《邮缘》中饰演丁母,演得合情合理,使观众受到启发,而没有把丁母演成一个令人憎厌的人物。
(4)丁慧娟:丁慧娟比丁大森懂事得多,她从小看着母亲支撑全家生活的重担,很体恤妈妈,也很爱护弟弟。妈妈比较偏袒儿子,丁慧娟也从来不跟弟弟争。后来,妈妈要退休了,叫她回上海来顶替。回家后却发现顶替的名额已经被弟弟所占,她也没有什么怨言,只是默默地忍受着内心的苦闷。她在牧场劳动时认识了高强,两人感情很好,高强也一再来信希望她回到他那儿去。她很想去,但又担心母亲的反对和阻挠。
她性格比较柔弱,但也不是那种毫无主见、只知道逆来顺受的人。当她寄给高强两枚邮票,要他在“无可奈何花落去”和“似曾相识燕归来”两者之中作出一个明确答复的时候,她已经作好了离开母亲的准备。后来,由于周芹的热心奔走,故事得到了圆满的结局,她终于飞回到自己心爱的人身边去了。饰演丁慧娟的张闽能够把握住丁慧娟的温柔、善良、忍让的基调,又能体现出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向往爱情,渴望工作,渴望能为迅速发展的四化建设出一把力。
(5)老韩:一个辛辛苦苦的工会干部。他在解放初期就进厂搞工会宣教工作,丁大森的母亲就是他当年主持的扫盲班的学生。他常常回忆三十多年前的情景,陶醉于50年代初期自己的工作成绩,而对丁大森、小豆他们不求上进,文化低下感到恼怒。影片开头,老韩到丁家去进行家访。他和丁母谈起往事,不胜感慨,充满一种“怀旧”情绪。他的工作方法比较陈旧,思想方法也有片面性。在厂际智力竞赛时,永嘉厂有一个代表因病缺席,面临弃权的危机,老韩竟然异想天开,要丁大森去滥竽充数。当丁大森不敢出场时,老韩还用集体荣誉感去激发他的勇气。后来丁大森侥幸取胜,老韩又眉飞色舞,大为得意。
牛犇同志把老韩这一人物自以为是、患得患失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了,同时又使观众相信他实实在在是个好人。老韩的戏不多,但牛犇作了很认真的准备,他还对这一人物的刻画提供了很多发噱的细节。
(6)小豆:外号“小豆”的窦小虎,是丁大森的同事和好友,他俩可以称作难兄难弟。丁大森比小豆多一分憨厚,小豆则比丁大森多一分机灵。小豆常给丁大森出谋划策,只是热心过度,有时反而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他对丁大森十分讲“义气”,智力竞赛时,他开始也不明白,怎么会把丁大森搞上台去的,但当别人窃窃私语嘲讽丁大森的时候,他激于义愤,为丁大森鸣不平。小豆学习上极不用功,考试成绩比丁大森还糟糕。但后来他也有所转变,主动报名到文化补习夜校去学习。我认为饰演小豆的闪增宏也是比较称职的,他的戏很松弛,把这一人物的活泼、调皮而又自作聪明的特点演出来了。
(7)兴兴:一个热爱集邮的四年级小学生,他兴趣广泛,知识也比较丰富。从兴兴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新气象。饰演兴兴的潘枫小朋友也演得较好。可能有的观众认为把兴兴写得太高明了,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这样知识的小学生。同时,在艺术处理上,我们也有意识地把兴兴写得高明些,正好和丁大森的浅薄无知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揭露十年动乱给我们青年一代所带来的巨大祸害。
以上分析的7个人物,是影片中戏比较多的角色。我要求演员的表演,愈接近生活愈好。喜剧片的可笑之处,应该在于它的规定情境、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而不在于过火的表情和动作。我这样讲,当然不是排斥喜剧表演所允许的适度的夸张。从完成的影片看,郭凯敏、王苏娅、牛犇、闪增宏在表演上有一定的喜剧夸张,而陈燕华、张闽却是按正剧演的,但融合在一起,观众也没有什么不协调的感觉。我想,演员在掌握表演分寸上,是应该根据生活以及人物在剧本中所处的地位出发,而不必预先给自己规定是喜剧表演还是正剧表演的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