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弧影事年表
桑弧影事年表
1916年12月20日
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本名李培林。肖龙。
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京剧、评弹等传统戏曲。
1930年
父母去世,家道中落,辍学进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润安字号当学徒。
因钦佩戈公振、邹韬奋等名记者,入沪江大学夜大学新闻系攻读。
1934年
考取中国银行练习生。酷爱电影艺术,大量观摩中外影片。
1935年
结识周信芳与朱石麟两位艺术家,在他们的提携下尝试文艺写作。

桑弧青年时代
1941年
创作电影剧本处女作《灵与肉》,由朱石麟导演。
起用艺名桑弧。
1942年
编写《洞房花烛夜》、《人约黄昏后》两个剧本,均由朱石麟导演。
1943年
创作电影剧本《侬本痴情》,由屠光启导演。
1944年
1945年
编导《人海双珠》,卢碧云、王丹凤主演,朱石麟任艺术指导。
1946年
加入文华影业公司,正式成为专业电影编导。
1947年
导演《不了情》,张爱玲编剧,陈燕燕、刘琼主演。
编剧《假凤虚凰》,黄佐临导演,石挥、李丽华主演;剧本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18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原片拷贝现由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CDCC)收藏。
导演《太太万岁》,张爱玲编剧,蒋天流、张伐主演。
1949年
编导《哀乐中年》,石挥、朱嘉琛主演。上海潮锋出版社出版《哀乐中年》剧本单行本;日后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37—1949·第19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出版)。
导演戏曲影片《越剧菁华》。
1950年
编导故事片《太平春》,石挥、上官云珠、沈扬主演。
1951年
导演《有一家人家》,李洪辛编剧,孙景璐、乔奇、程之主演。
1953年
编导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上海越剧院袁雪芬、范瑞娟主演。当时陈毅市长特地调用防空探照灯和发电车支援影片拍摄,从此传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佳话。1954年,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亲自招待各国代表及电影大师卓别林观看《梁祝》。该片先后荣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金质奖章,第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
1955年
改编黄梅戏《天仙配》,由石挥执导,严凤英、王少舫主演。
1956年
导演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夏衍编剧,白杨、魏鹤龄主演,在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日献映;分镜头剧本与导演阐述收入《祝福——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59年出版)。
改编周信芳京剧代表作《宋士杰》,应云卫、刘琼联合导演。
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苏联。
1957年
参加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捷克。
《祝福》在第10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获特别奖;次年又获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
1958年
天马电影制片厂出品艺术性纪录片《大风浪里的小故事》,全片由三部短片组成,桑弧、叶明、谢晋分别担任编导。
当年桑弧又编导另一部艺术性纪录片《英雄赶派克》。
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桑弧等著《论戏曲电影》一书,收入桑弧《谈谈戏曲片的剧本问题》。
1959年
导演《春满人间》,柯灵编剧,白杨、白穆、卫禹平、王丹凤主演,列为国庆10周年献礼片。
1961年
桑弧作为电影界代表,随周总理率领的大型友好代表团出访缅甸;编导新闻纪录片《缅甸歌舞团访华演出》。
6月赴北京出席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聆听周总理的报告,对周总理提出“寓教于乐”的主张信守不渝。
1962年
导演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王炼、陈恭敏、桑弧编剧,陈强、韩非主演,在上海东湖立体电影院连映达四年。
1965年
导演舞台艺术片《上海之春》,记录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精选的25个音乐舞蹈节目。
1966年
“文革”期间遭受冲击迫害,后下放奉贤五七干校劳动。
1972年
参加上海市电影摄制组,将上海舞蹈学校演出的革命芭蕾舞剧《白毛女》搬上银幕,由茅惠芳、石钟琴、凌桂明主演。
1974年
导演短故事片《无影灯下颂银针》,根据上海市胸科医院业余文艺创作组的同名话剧改编,祝希娟主演。
1975年
与王秀文联合导演《第二个春天》,刘川编剧,于洋、杨雅琴主演。
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9年1981年
导演轻喜剧《她俩和他俩》,王炼、桑弧、傅敬恭编剧,高英、毛永明主演;列为国庆30周年献礼片,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优秀故事片奖。
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委员,连任至第六届。
编导根据茅盾名著改编的《子夜》,了却二十年前的夙愿。该片由李仁堂、乔奇、程晓英、顾也鲁主演,片头出现茅盾在书斋中工作的珍贵镜头。剧本收入《中国电影剧本选集·12》(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出版)。
1982年
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水墨动画片《鹿铃》,桑弧编剧,唐澄导演,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和莫斯科电影节动画片奖。
参加陈荒煤任团长的中国电影代表团赴意大利都灵,出席规模盛大的“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电影回顾展”。
1984年
导演轻喜剧《邮缘》,王炼、桑弧、李亦中编剧,郭凯敏、陈燕华主演;列为国庆35周年献礼片,荣获文化部授予的优秀故事片奖;次年又获法国第一届国际娱乐片电影节“青年观众奖”。张骏祥称赞:“《邮缘》的分寸恰到好处,镜头运用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1985年
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七十。
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团委员;担任上影厂艺委会副主任。
率中国电影代表团出访日本。
1986年
《邮缘》原班人马拍摄续集《女局长的男朋友》。
个人传记载《中国电影家列传》第6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出版),由徐世华执笔。
1987年
收到法国巴黎《解放报》向全世界400位电影导演发出的专函,请求回答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拍电影?”桑弧答:“我拍电影,是为了巩固观众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是为了消除人类的隔膜,增强我们的团结,来共同战胜邪恶,为创造更幸福、更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率上海电影代表团先后出访保加利亚、美国。
为纪念蔡元培诞辰120周年,编导大型文献纪录片《蔡元培生平》,特邀张瑞芳、孙道临在片中担任主持人,获金鸡奖最佳纪录片提名。至此,桑弧所从事的电影创作已遍及故事片、戏曲艺术片、音乐舞蹈片、新闻片、动画片、纪录片等众多片种。
1988年
担任第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当选第三届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1990年
首次介入电视领域,应上海京剧团、上海电视台之邀,执导根据京剧《曹操与杨修》改编的4集电视艺术片,尚长荣、言兴朋主演;荣获中国戏曲电视“黄河奖”一等奖。
1995年
参加中国电影导演学会组团赴台湾出席“两岸三地电影导演年会”。
撰写回忆录《回顾我的从影道路》,发表于《当代电影》杂志(1995年第3期至第6期连载)。
《祝福》被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评为“中国电影九十年10大名片”。
12月下旬赴北京出席纪念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活动,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1999年
获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从事电影工作50年纪念”荣誉牌。
2004年
9月1日中午12时25分,在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88岁。
2005年
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华诞,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批准,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评选活动。桑弧导演有四部代表作《假凤虚凰》、《太太万岁》、《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荣列其中。
2006年
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沪江大学)百年校庆,桑弧被评为“上海理工大学杰出校友”。
2007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桑弧导演文存》,全书35万字。
2009年
中国电影资料馆启动“国家数字电影工程”,桑弧导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成为我国第一部数字修复版经典影片。
2011年
第六届巴黎中国电影节于9月27日至10月4日举办“桑弧回顾影展”,展映桑弧14部代表作,包括中国电影资料馆特供的《洞房花烛夜》、《太太万岁》、《哀乐中年》、《梁山伯与祝英台》(数字修复版)、《鹿铃》、《邮缘》、《蔡元培生平》等影片,以及由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CDCC)收藏的《假凤虚凰》(孤本拷贝);桑弧儿子李亦中教授应邀出席影展活动。
2016年
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桑弧代表作《哀乐中年》。
海豚出版社“海豚书馆”系列丛书推出桑弧著《拍戏随笔》。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桑弧电影文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全书38万字。
(李庆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