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几点希望
1. 由于电影文学剧本充分传达了鲁迅先生小说原著的朴素、简练、含蓄的风格,并在结构上有着严谨、匀称的特色,这就要求影片的样式和风格也能保持一种清新醇厚的抒情味。
2. 在摄影方面,本片虽然是用彩色片摄制的,但整个色调不宜华丽夺目,而宜于朴素沉着,要有些淡彩画的味道。在画面结构方面,要采用新颖大胆而又富于民族绘画色彩的处理。
3. 在美工设计、服装、道具各方面,要求简单朴素,避免琐碎和自然主义的倾向。例如祥林嫂和贺老六,尽管他们过的是非常贫困的生活,但他们的衣服和屋子内的陈设也不宜过于破烂脏污。这当然不是意味着要粉饰生活的真实,而是要用诗意的概括来表现真实。
4.《祝福》所描写的社会本质,几乎概括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作为具体的时代背景,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故事跨越了清末和民初的两个阶段。现在,我们假定故事的开始是在辛亥革命后一两年的光景。这样,男人可以不必拖发辫,但在服装样式和后景设置上,仍宜于古旧一些,以便于较鲜明地传达出作品的时代气氛。
5. 祥林嫂的化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她在故事中一共经历了六七年,即从二十六七岁到三十三四岁。在后半部,当她接连遭受到重大的打击后,她的外形有了显著的变化。原则上,应该着重于她的精神面貌的变易,而不要太强调她的憔悴衰老的外形特征,然而这毕竟不能专靠演技来解决。祥林嫂的造型设计是一个很细致的工作,在她一生的几个重要的转折点,要让观众看得出不同的层次与变化。马列茨卡雅在影片《乡村女教师》的结尾,当女主角回忆起自己的丰富多彩的一生时,银幕上叠印着她的许多不同历史阶段的面部特写。从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到白发苍苍的老校长,令人信服地说明她一生的演变的历程,这是可以作为参考的。
6. 鲁迅先生逝世已经20周年了。在这20年中,特别是在近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在马列主义的思想光辉的照耀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结的反动统治,今天更以无比雄健的步伐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着。当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翻读鲁迅先生向封建黑暗势力进行搏斗的小说和杂文时,我们感到他是一个真正伟大的战士。我们读《祝福》,我们哀悼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无数的祥林嫂,我们也因今天已经不复存在迫害祥林嫂的社会基础而自豪,我们更以能够参与将这一不朽的文学名著搬上银幕的工作而感到光荣。因此,要求摄制组的全体同志们,在局、厂的领导和支持下,发挥高度的创作热情和政治责任感,克服一切困难,为提前完成本片的制作任务,争取在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献映而努力!

《祝福》工作照
【注释】
[1]电影中删去了这一单元。——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