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导演再创作

电影导演再创作

下面讲讲导演如何在文学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例如《祝福》,夏衍同志的剧本本身改编得很成功,他很有经验,为导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就谈谈自己从接触文学本到拍成电影,从哪几方面进行再创作的。

先谈刻画人物的性格,增强人物的形象感,在人物不说话或少说话的情况下,增加人物的动作性。如《祝福》中贺老六借债的一场戏,主要通过地主与贺老六的哥哥贺老大的对话、与王师爷的对话展开的,贺老六在这场戏中没有一句话,只有一个按手印的动作。又如,贺老六与祥林嫂虽是贫苦夫妻,但感情深厚。一天傍晚,贺老六在地主家干活扭伤了腰,由邻居扶着回家。快到家门口时,贺老六让邻居先回去,不让他再扶,那人就说:“我知道你不愿让嫂子知道你腰受伤了。”到家后,阿毛叫着“爸爸”向他扑来,贺老六见到孩子很高兴,要抱他,但腰扭伤了站不起来,这时祥林嫂走过来问:“怎么了?”贺老六说:“没什么,阿毛,我们抬轿子好不好?”借了一点力,贺老六和祥林嫂抬起了阿毛。在饭桌上,祥林嫂又对贺老六说起拉纤的事,问他去不去?贺老六说:“去!”这些都说明他不想让祥林嫂知道自己受了伤。接下去,拉纤的场景从吃力地拉到支撑不住倒地,也没有一句话,但观众是清楚的:贺老六为了还债而受伤倒地。另外,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鲁四老爷很不高兴,但因鲁四太太已经收下了,他也没办法,就说有的事不能让她做。冬至早上,祥林嫂与柳嫂一起摆桌围,鲁四太太见了不让她摆,又把桌围取下来抖了几抖,仿佛这上面有什么晦气似的。祥林嫂放酒杯、筷子,太太又不许。接下去祥林嫂又去吹纸钱、拿烛台,都受到了太太的呵斥,最后叫她到厨房去烧饭。影片通过祥林嫂的四个动作都受到阻止,说明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后,地位已远远不如第一次了。这些也是借助于人物动作刻画人物的遭遇。影片中鲁四老爷这一人物的语言并不多,但仅仅通过他出场和对儿子阿牛的训斥,就足以看出他不是一般的土财主,他没有乡下地主的嚣张,而是较典型的没落地主的形象。

《祝福》剧照

再谈一下细节运用的问题。常有人谈到细节描写在电影中的作用,细节的重复在电影中也是个重要手段。细节的含义可以说很广,在电影中是很有表现力的手段之一,运用适当或重复运用,可以增强戏剧效果。在《祝福》中,阿毛的鞋就重复出现了七次,鞋子的重复出现,加深了观众对祥林嫂不幸遭遇的印象。前三次出现是为后面的戏作准备的,第四次开始,阿毛已死了,以后每出现一次,就代表着阿毛,也代表了祥林嫂不幸的命运。观众从这个道具中体会到祥林嫂的不幸身世。一条鱼,在戏中也出现了五次,等到第五次出现,是阿香端了鱼出来,景物依旧但人事俱非,这就产生了这么一种意境:还是这样的祝福,还是这样的鱼,但祥林嫂已快死去,这也写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所以说,电影中的道具、陈设、服装这些细节如果运用得好,对渲染典型环境、时代气氛等是很有帮助的。通过细节也可以表现特定时代的气氛,使人感到真实,如《风暴》中施洋率人游行,后面的乐队是民国初年的军乐队,帽子很高,乐队在吹军号,施洋在前面领路,这就很能代表当时的时代气氛。又如《祝福》中拉纤的纤道、装着酒坛子的船、船上的渔鹰等,像这类风土人情的细节就很能表达地域氛围。在服装上,影片《燎原》中的服装很有讲究,雷唤觉的长衫袖子很窄,因为1920年前后的长衫袖子都很窄,所以一出场就感到是那个时代的服装,很真实。细节真实就把观众也带到了规定情景中去,如果细节不真实,就容易使观众出戏。《祝福》中贺老六结婚的那晚,桌上放了几个冷盘,当时农村只用蓝边碗,而不用盆子,但影片中疏忽了这点,如果是细心的观众就会觉得不符合江南农村的风俗习惯。

现在看来,《祝福》这部影片的镜头节奏较慢,当然镜头的节奏还要根据戏的内容而定。《祝福》反映那个时代的生活不能要求节奏太快,但还是觉得慢了。有的镜头运用也不适当,如祥林嫂最后拿出阿毛的鞋子与一个小孩比,这时的镜头应该推近她,她的内心感情可能因镜头的推近表现得更充分些,当时因片面追求稳重的调子,就没有用推镜头。又如,祥林嫂二次进鲁家在祝福之夜被辞退,她又回到厨房漠然地看着,看到刘嫂切年糕的刀,这个镜头也应该在她发现的过程中推成特写,她再把刀拿起来去砍门槛,可能节奏更强一些。而现在是刘嫂走后,她漠然地站在那里,然后跳到刀的特写,这也是个缺陷。如果镜头在出现刀的特写之前推到祥林嫂的特写,眼神就可表现的更充分些。另外,阿香这个人物也处理得不当。这么些年,祥林嫂的变化很大,但阿香毫无变化,这些地方注意得不够。有的细节处理得太生硬,如祥林嫂老讲这么个故事,很多邻居都不要听了。一次,祥林嫂向河边走来,邻居与她碰面后又突然扭身避开祥林嫂,这种表演就比较过火。当然这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导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