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己的作品
2025年10月14日
看自己的作品
接到一位观众的来信,问我在看自己的作品时,处于怎样一种心理状态?我不是一个电影演员,不能确知他或她在欣赏自己的演技时怀着什么情绪。如就一个剧作者或导演的立场来说,我认为茅盾先生有几句话说得很好:“自家的作品刚动笔写的时候,总觉得还要得(如果不然,就写不完成了),刚脱稿后通读一遍,就觉得不大要得了;印出来再读一遍,那就觉得简直要不得。以后就没有勇气再读。”他说的虽然是写文章,但应用在电影上也很恰当。所不同的就是,一个写文章的人在脱稿后就发觉自己的作品要不得,而一个电影的剧作者则在脱稿后还不能产生这样的情绪,直等导演把剧本的内容化成了具体的形象,这才让他有机会去辨味得失;自然,辨味的结果总是“惘然若失”的时候居多。根据我自己的习惯,从开拍到上映为止,片断或整部地观看自己的作品,总在15次以上。剧情的起伏或演员的啼笑早已消失了它们的作用,我只是机械地察看里面的毛病。结果脑子里装满了一个个疙瘩,等到在观众面前放映的时候,我便在每一个毛病出现之前,先自紧张起来。如果一部作品平均有20个或大或小的毛病的话,那么每复看一遍,便得熬受20次精神上的鞭挞。这里所谓毛病,是多方面的:演员的语气或表情没有恰到好处是毛病,剪接时的多少也是毛病,摄影或录音部分的亏识更是毛病。一般的观众常常忽略这些毛病,但担当制作全责的导演却无法学鸵鸟的样,只当没有看见。“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己在执行工作的时候,偶然遇到不很惬意的镜头,因为珍惜胶片的缘故,这一刹那的因循往往种下日后无穷的追悔。
我渴望有这么一天,自己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戏院里欣赏自己的作品(不论作品的好坏,至少里面没有什么因制作态度的不慎而引起的疙瘩),像披读一张没有排错的字粒的报纸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