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散记

绍兴散记 [1]

为了拍摄夏衍同志根据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改编的影片,我们今年曾两次去到绍兴。说是体验生活,也许不大恰当,因为今天的绍兴和鲁迅先生小说中所描写的那个停滞闭塞的鲁镇有着那么显著的不同,要想寻找小说里的那些人物,作为演员扮演的参考,也有着极大的困难。但尽管如此,绍兴的自然环境和人情风貌,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感染和启发,帮助了我们的创作设计。

我们就住在鲁迅纪念馆,那就是鲁迅先生所诞生的“新台门”。我们还访问了先生的祖宅“老台门”以及他童年读书的“三味书屋”。“三味书屋”完全保持了当年的原状,无论是石桥、黑油的竹门、书屋的匾额、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中堂,还有书屋后园的腊梅花,都和《朝花夕拾》里所描写的完全一样。

一到绍兴,给人印象很深的是全城的街道都是用大石板铺成的,举步爽利,下起雨来,毫无涉足泥泞之苦。其次是绍兴的水乡特色,城里的街道和河流交织在一起,陆路水路浑然不分,每一户人家都可以在屋前或屋后随意取水。用整齐的石块砌成的河埠头,具有各种不同的式样,妇女们在埠头淘米、洗菜、杵衣,或蹲或跪,在劳作中彼此谈笑家常,很有一种朴素明朗的情调。想到《祝福》小说中祥林嫂在河边被抢走的情景,不由人不感到旧时代的阴森窒息的气味。

我们为了物色贺家墺的山区外景地点,曾到离城几十里的桃红乡去。乡长热心招待我们,当地的妇女和青年们对于电影也很感觉兴趣,并且热情地帮助了我们。白杨同志向他们学习了砍柴挑担的知识,也访问了一些农户,其中包括一个孩子被狼吃掉的老大娘。带领我们去选择景地的是一个民兵队长,那是一个活泼结实的小伙子。他肩上扛了一支枪,一路吹着口哨,神情非常轻松愉快。他对于他的家乡有一种强烈的爱和自豪感,他一再对我们说,没有别的地方再比这里合适了。当我们考虑到运输器材的困难的时候,他表示可以鼓动全乡的青年们来帮忙,无论挖河、搭桥、铺路、搬树,他们都有办法,他那种移山倒海的气概很使我们感动,虽然后来我们考虑的结果,终于放弃了那个地点。他代表着一种完全新型的农民,拿来和鲁迅先生所描写的几十年前的压抑下痛苦、神情麻木的农民相比较,更使人体会到我们所经历的划时代的变化。在我们逗留在桃红乡的几天中,有一个晚上举行了义务兵役制的动员大会,我们去参加旁听,上台做报告的正是给我们带路的那个小伙子,他是青年团支部书记。他作了一个很出色的报告,从国际形势一直谈到发展农业生产,说来头头是道,而且运用的语汇都是生动活泼的乡谈,里面闪烁着大量的幽默和机智。使人惊异和高兴的是这种现象还不是个别的,我们有一次到鲁迅先生的外婆家皇甫庄去,那里正在举行一个高级合作社的成立大会,上台讲话的几个农民也都很从容大方。难得下乡的人,恐怕很难想象我们祖国的农村尤其是人的精神面貌,是在怎样迅速地变化着。

由于放映队的普遍深入,今天的农民们对于电影绝不感到生疏。他们对于拍摄电影的兴趣和热心支持是很使人感动的。在影片《祝福》中,祥林嫂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从家里连夜逃走,第二天早晨在河边遇到阮大嫂的一场戏,是在钱清镇拍摄的。这地方离开绍兴二十多公里,是一个相当繁荣的村镇。我们缺少一些群众演员和道具,当地村剧团的同志们知道了,立刻慷慨地帮助我们。我们所需要的群众演员大多由他们团员扮演,例如祥林嫂伏在河边喝水的一个镜头,后面大桥上有两个姑娘挽了篮子走过,那两个姑娘就是他们村剧团里的主要演员。就在前一天晚上,村剧团演出了《白蛇传》,这两个姑娘分饰白娘子和小青,她们演出的还是全本,是根据上海越剧院的剧本排演的。我们听了那位饰演白娘子的姑娘的清唱,她摹拟袁雪芬同志的唱腔,倒也有几分相像。据说,在浙江全省,像这样的村剧团有好几千个。

影片中贺老六拉纤的一场戏,是在柯桥镇附近拍摄的。绍兴的纤道也是一个特色,那长长的大石条,架在宽阔的河床中间,拉纤的人在上面行走,潺潺的流水拍打着纤道的石礅,多少年来,永远是这样一种声音。但可以设想,随着祖国工业化的发展,将来就要用机器驾驶的汽轮来代替摇船和拉纤的繁重的体力劳动,那时纤道就将仅仅成为一种风景的点缀了。在我们拍摄拉纤的时候,我们需要许多酒坛,装在另一只船里,缓缓摇过,作为绍兴风光的点缀。柯桥酿酒厂的同志们知道了,很快地满足了我们的要求。

在离鲁迅纪念馆不远的南街马园衖,在东桑桥,我们分别拍了一些镜头。在现场排演和拍摄的时候,我们都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心帮助,无论在道具陈设或表演方面,他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有助于我们更恰当地去表现辛亥前后的时代气氛。

由于今年南方的雨水特别多,影响了我们的拍摄计划,因此有一部分戏我们不能按照预定的日程完成,而不得不转移到北京来拍摄。但在绍兴,我们还是有选择地把富于地方色彩的一些镜头拍了下来。

我们离开绍兴已经三个多月了,每一次想起当地朋友们所给予我们的大力帮助,以及我们摄制组全体同志当时为了接连阴雨而愁眉苦脸的心情,这都将成为我们将来的甜蜜的回忆。

1956年9月23日

【注释】

[1]原载《萌芽》,195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