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蔡元培生平》有感
在“文革”以后的十年中,我拍过5部影片。其中4部是故事片,1部是纪录片。如果有人问我:“这5部影片中,你对哪一部感受最深?”我的回答是:“文献纪录片《蔡元培生平》。”
1988年是蔡元培先生诞生120周年纪念。把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的光辉一生搬上银幕,是我多年来的强烈愿望。在上海市委、上影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又得到全国20多个单位的帮助,这部影片终于在1987年底摄制完成。本文不准备对蔡元培先生的历史功绩作介绍,我只想说说自己在拍摄过程中所获得的启迪和教益。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对“尊师”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感受。
蔡先生1940年在香港病逝,距今已将近半个世纪了。由于我们拍的是文献纪录片,不能用演员来扮演影片中出现的人物,而现存的有关蔡元培的电影资料又非常少,因此我们在影片中除了应用大量的文献、图片资料外,又采访了将近20位蔡先生的学生和后辈,请他们谈谈当年和蔡先生接触的情况。这些被访问的对象都是当代著名的学者和艺术大师,他们大多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最年长的是许德珩同志,我们采访他时,他97岁,今年已经100岁了。其余的按年龄依次是梁漱溟、叶圣陶、冯友兰、刘海粟、罗章龙、陈翰笙、潘菽、钱昌照、俞平伯、钱端升、林风眠、刘开渠、蔡尚思、赵家璧、高平叔等。(其中梁漱溟、叶圣陶、潘菽、钱昌照几位先生,两年来已先后作古。)我深深感到,能把这20多位老先生的音容笑貌,一一摄入镜头,是十分珍贵的影像。
我所感动的是这许多老人对蔡元培先生都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当他们回忆起当年受教于蔡先生的情景时,都显得十分兴奋。例如92岁的冯友兰说:“和蔡元培先生相处,犹如春风化雨,令人心悦诚服。”又如91岁的刘海粟和84岁的刘开渠,都动情地讲了他们20年代在蔡元培的热情帮助下,到法国去学习绘画和雕塑的情景。他们仿佛都回到了青年时代,在蔡先生的关怀下勤奋地学习专业、学习人生。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襟度和人格力量。
尊师爱徒,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今天,我们更要提倡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我认为尊重老师,是要继承老师的长处,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去继承或模仿老师的一切。例如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和程砚秋,都曾师事王瑶卿,可是梅和程根据自己的条件,经过刻苦努力,后来都自树一帜,形成独特的风格流派。我想,我们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勇于开拓创新,这是我们应持的正确的态度。
【注释】
[1]本文第一部分原载《文汇报》,1988年1月15日;第二部分原载《新民晚报》,1989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