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导演的工作程序
关于电影导演的工作程序。首先是导演与编剧的文学本的关系,这里有几种情况。有的剧本是厂里推荐给导演的,即在文学本完成之前导演是不知道的;另一种是导演自己希望表现某个题材,事先约认识的作家去写,与厂里挂钩,本子写出来后得到厂里同意就开拍,这就使导演较早地进入创作,与作家通气比较早;还有的是导演也是作者之一,那就更早接触了。除了导演本身参加创作之外,导演与作家的关系多少年来一直容易产生矛盾,互相常有意见。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导演接到一个本子后大家完全没有意见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如何正确对待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导演与作者应该互相尊重,要尊重作家辛勤的劳动。接到本子后,应该先找到可以使自己激动的地方,然后再与作家协商,在讨论中产生矛盾甚至争论是正常的,大家从为了提高影片的质量出发,这个矛盾还是容易解决的。不要影片拍完了大家就说“再见了,我们今后再也不在一起合作了”,这样就不好。所以说,从创作的愿望、创作的目的出发,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是很重要的。
导演在反复看了文学本之后,与编剧充分讨论,交换意见,经过修改、定稿后,导演就投入拍摄。这就要有个导演构思。事实上,在看文学本时,导演构思就开始了。常常是一位导演第一次看了剧本后引起了创作冲动,觉得有哪几场戏、哪几个镜头应该怎么拍,有一种创作想象,这也是进入构思的开始。但从较完整的构思讲,还是导演接了本子后与摄制组的同志进行筹备工作的同时才完成的。总体构思包括影片总的基调、总的节奏,同时要确定哪几场为重点戏。戏和画一样,总有浓、淡、疏、密,一部戏总有几场需要重点描绘的戏。如齐白石的画,草虫画得很精细,但后景就是泼墨几笔,浓淡相宜,疏密相间。戏也有轻重缓急,不能平均使用气力。如《没有留下地址》在医院等妻子生孩子的那场戏,只用了一个镜头,没有一点调度,镜头就摆在那里,稍稍有些人物的调动,整个镜头是一口气拍到底,没有分切、没有近景,因为这四个人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再交代,只是在这里萍水相逢,对剧情推动没有什么作用,所以一场戏就只用了一个镜头。有的影片刻画人物是戏的主要部分,镜头就分得很细、很多了。但有时候一个长镜头,通过镜头本身的运动或人物的运动,也可以造成很多镜头的效果。有的戏属于过场戏,就不必分得很细。
导演接到文学本后,怎么进行分镜头本的工作?分镜头是导演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一部影片一般有五六百个镜头,也有多至八百个以至于一千个以上,但一般是在五六百个之间。有了分镜头本就等于有了施工的蓝图,就能知道一天能拍某一个景的多少镜头,一个景要拍多少天,制片主任要据此作出预算,了解你的片子需要多长的周期。制片主任的规划就是根据导演的分镜头剧本来的,包括特技,也要另外有预算。
导演接了文学本后就开始分镜头,有的导演觉得文学本吻合他脑子中的想象,就直接从文学本分镜头。有的文学本可能太长,那就得有个拍摄的实用本,导演搞出来后,征求作者意见,进行协商。也有的导演与作者一起搞实用本,《大河奔流》的拍摄实用本就是编、导一起搞的,原来的文学本是17万字,经过压缩后是10万字,拍了上、下两集。如果导演本身也参加创作,那就不用搞实用本。去年我拍了《她俩和他俩》,我也是作者之一,所以厂里一通过文学本就直接搞分镜头本,用不着搞实用本了。到底是导演看了景后才分镜头,还是导演先分镜头,再与美工、摄影一起去看景,回来再修改?这也可根据各人的情况。《祝福》是我1955年接的一个本子,当时摄制组其他人都没有确定,时间也比较充裕,我就先分了一次镜头,然后到摄制组成立后,再去绍兴看外景,回来后再修改,等于搞了两次。《她俩和他俩》是有了文学本后先去看外景,把外景看完了再分镜头,这比较有利,因为这样与实际拍摄距离不会太远。我个人的工作习惯是:与摄影、美工一起看了外景后回来再分镜头,吸收摄影师一起参加分镜头,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吸取他们的意见,使摄影师在没有开拍之前,电影也在他脑子里过了一遍,到了现场,摄影师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导演是先分镜头,再把本子讲一遍,大家跟着他的分镜头听一遍,然后听取大家的意见进行修改,这种方式也可以。这些都可以根据每个导演的工作习惯决定,不必强求一律。
接下来是选演员和排戏。电影的排戏与话剧不同,关于电影是否要排戏,有各种看法。因为电影的戏很难排,场景很零碎,有时你看的实景和拍的时候又不同,但电影中刻画人物的重场戏排一排还是有好处的,能使演员掌握人物的基本调子以及人物与人物的相互关系。我个人认为,重场戏还是排一下的好,重场戏也是在排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对台词、人物内心的分析,排的时候不要根据镜头排,要互相交换意见。因为现在提出要拍实景,戏排死了就觉得凝固了。所以要抓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不要把地位排得很死。排戏过程中,演员可以提出对台词的看法,可作相应的修改。另外,排戏工作在开拍前要冷一冷,如明天要拍这场戏,今天就不要排,因为今天排了,到明天实拍时就会没有新鲜感了。
在实拍的过程中,根据我的经验,上来先拍些过场戏,因为当时人员还不熟悉,还没有进入创作气氛,所以先拍些过场戏,重场戏放在后面拍,那样创作气氛浓了,大家精力更集中。等人物关系相对稳定了,再拍重场戏。拍摄完后,摄制组的同志有的就回本车间、本部门了,导演和剪辑就关起门来搞剪辑。对一场戏或一个片段的组接,剪辑也可选择几个方案,和导演一起比较一下,挑那个更好的来用。后期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有个说法,“两长一短”,即导演在拍摄前的筹备、构思阶段要长些,导演在拍摄后的剪辑阶段也要长些,而实际的拍摄时间则要求短些。因为影片生产本身也是工业生产,摄制组五六十人到一百人不等,成立后每天就要付给厂里固定的开支,而个人筹备是不算在里面的,在拍摄周期中,后期人员相对减少,时间可以拉得长些。现在要讲经济效益,所以实拍时间要短些。
上面谈了导演的工作过程,大致讲这么个轮廓。
导演不仅对全片要有总的构思,还要有分场设计,但也不排斥在拍摄现场有一些即兴创作。分镜头剧本真正完全按原来执行的很少,甚至于没有。如《祝福》中祥林嫂被抢亲到贺家坳那场戏,她开始因不愿意嫁给贺老六而把头往香案上撞,撞的时候烛台在桌面上晃动了一下,这个烛台晃动的特写镜头就是当时即兴想到的,这样的烘托还是有好处的。这样的例子很多,现在提倡多拍实景,更要机动灵活,实景的变化大,这点就要很好学习拍摄电视片和新闻片的经验。这些片种适应能力较强,所以要学习他们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