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践的一些体会

四、通过实践的一些体会

我想首先谈谈喜剧中的误会、巧合问题。

1979年,我曾导演了喜剧片《她俩和他俩》,在两对双胞胎的姐妹和兄弟之间,产生了许多误会、巧合的戏剧纠葛。这一次在《邮缘》中,我们又设计了很多误会巧合。可能有的同志感到,这样做未免脱离生活真实。但是,我始终认为,在喜剧结构中,运用误会巧合的手段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怕受到“难道生活中可能发生这样的巧事吗?”的指责,而不敢使用这种手段,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当然,运用误会巧合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还是为了塑造人物。只要运用得当,将有助于渲染喜剧色彩,增强逗乐效果。我国的古典戏曲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元代施君美所作的《幽闺记》(又名《拜月亭记》),清代李渔所作的《风筝误》,都充满了误会巧合的情节,穿插无数幽默风趣的笑料。这些优秀的古典戏剧历经时间的考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试举《邮缘》中两个巧合的例子:第一,丁大森在智力竞赛中,他回答正确的几个答案恰恰都是他在集邮中得来的点滴知识,这无疑是一种偶然。但是,当周芹问他“你读过曹雪芹写的小说《红楼梦》没有?鲁迅的书又读过几本?”的时候,丁大森只得老实承认都没有读过。于是周芹批评他:“我觉得你今天答对了这几个题目并不值得骄傲,不过是瞎猫碰到了死老鼠。”这就点出了丁大森的回答正确是偶然的,而他的浅薄无知却是必然的。偶然中包含必然,这是合乎生活逻辑的。实践证明,这样的巧合是能够为观众所接受的。

巧合的第二个例子是:丁母偷拆高强写给丁慧娟的信,不慎把那枚“双飞燕”的邮票撕坏了,她随手从丁大森的集邮簿中拣了一枚换上,恰巧是那枚象征“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荷花邮票,以致女儿见到了伤心落泪,险些造成悲剧。直到周芹利用到黄山去休假的机会,充当一次“绿衣红娘”,才弄清事实真相,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巧合当然也是少见的。但我认为,这在我国的传统戏曲或评弹中是惯用的手法。只是在影片《邮缘》中,丁母私换邮票的细节交代得不够清楚,前面丁大森把荷花邮票放入集邮簿曾用了一个特写,如果把这枚邮票放在一页中的第一行,丁母信手拈来,就比较自然,再加上丁母换邮票时又没有使用特写镜头,观众看不清楚。应该说,这是导演处理上的一个疏漏。

总之,我认为在剧本创作中,特别是喜剧,要不怕运用误会、巧合的手段。但在运用时,应尽可能做得合情合理些,能为观众所接受。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不要有过多的雕琢痕迹,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探索。

其次,我想谈谈喜剧中运用噱头的问题。过去人们往往对“噱头”缺乏正确的理解,仿佛这是一个贬词。陈云同志在《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一书中对噱头的运用十分重视,他说:“要懂得听众的心理。他们来听曲艺,首先是为了文化娱乐的需要,不是来上政治课。做报告也要讲几句笑话,思想教育的目的要通过艺术手段来达到。……现在有些相声不引人笑,有些滑稽戏并不滑稽,就像评弹缺少噱头一样。有人说,保存了噱头和穿插,会破坏评弹艺术的完整性。对不对呢?我看不对。也许去掉了噱头和穿插,才真的破坏了评弹艺术的完整性。”

有的同志曾经读过《邮缘》的文学剧本,他们后来看了影片,认为比文学本有所提高。说实在的,影片在结构上是比较忠实于剧本的,几块重场戏也基本上是按照文学剧本拍的。那么,为什么读剧本和看影片会产生不同的观感呢?我想,原因之一可能是在拍摄过程中,我吸收了摄制组同志们提出的一些设想,增加了不少风趣的细节。像郭凯敏和牛犇,都曾根据他们对角色的理解,积极提出许多建议,启发了我的思路,添加一些噱头,因而增强了全片的娱乐性。

我认为搞喜剧就要理直气壮地运用噱头,讲究噱头。卓别林是喜剧大师,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哲理性。但在他的作品中,也并不是每个噱头都有重大的思想内容。我想,假定一部影片有一百个噱头,如果其中有十分之一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涵义,而十分之九只是逗人笑乐,那就很不错了。当然,我们不要那些低级庸俗的噱头。

黄佐临同志是我所敬佩的喜剧专家,他对喜剧有很多精辟的见解。早在四十多年前,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就把他所主张的关于喜剧的三字诀告诉我,这三个字就是“懂、动、松”。所谓“懂”,就是要通俗易懂。我认为把“懂”字列为三字诀之首是很重要的。因为电影的流程很快,不像读小说那样可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因此电影更要做到通俗易懂。所谓“动”,就是一个戏总得有几处令人感动或打动人心的地方。尽管是喜剧,也得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所谓“松”,就是要让观众看了之后感到轻松愉快,也就是富有娱乐性。前几年,黄佐临同志又把对戏剧和电影的要求,概括为16个字,那就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促人行动。”这16个字提得很全面,不止是戏剧和电影,任何文艺作品都应该努力去做。在影片《邮缘》开拍的时候,我也曾要求全摄制组同志朝着这16个字努力。《邮缘》已经公映了。影片是否能完成原来的创作意图,以及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我们诚恳地等待着广大观众的评论和指正。

【注释】

[1]原载《电影导演的探索》第五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