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鹿铃》
1979年初秋,上海市电影局工会安排一部分同志到庐山去休假。原定的假期是十天,后来我和特伟同志因各有临时任务,提前三天下山,从九江搭船回上海。我们两人尽管都在电影系统工作,但由于岗位不同,平时各人忙各人的,很少机会晤叙。这次在三十几个小时的归途中,得以海阔天空地纵论艺事,感到很快慰。
当特伟同志得知我很喜欢美术电影,并且酷爱水墨动画片的时候,他说,20世纪60年代初,《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相继问世,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重视和欢迎,可是将近二十年了,没有第三部拍出来,未免是件憾事。特伟同志希望我写个水墨动画片的剧本。经他一鼓励,我很想试试,这就是产生《鹿铃》的契机。
我一直认为,美术片最好不要用对话或尽量少用对话,以适应更广泛的国家或地区观众的欣赏要求。通过《鹿铃》的写作,对我也是一次有益的学习和锻炼。
《鹿铃》的构思,来自我们参观庐山白鹿洞时所受到的启发。相传唐朝李渤在庐山南麓读书,他养了一头白鹿,就把他隐居的地方称为白鹿洞。那头鹿很聪明,有时候它的主人在它角上挂一只篮子,篮里放着钱,白鹿能够按照主人的嘱咐到村子里去购买东西。我觉得这个细节很生动有趣,便编造了一些情节,形成《鹿铃》的故事。
鹿是受到我国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动物,它象征着吉祥、善良和智慧。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他童年时到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所设的私塾去念书。那书房中间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学生们便对着那匾和梅花鹿行礼。那篇文章至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希望《鹿铃》这部影片能够引起广大青少年对许多珍贵动物的更深的爱惜之情。
我感谢程十发画师为《鹿铃》所做的造型设计。我也感谢《鹿铃》摄制组特别是导演唐澄同志为影片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我衷心祝愿上海美影厂的同志们为中国的水墨动画片作出更多的贡献。
【注释】
[1]原载《上影画报》,198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