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原著《子夜》的认识
《子夜》是茅盾同志的代表作,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作者用高度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的社会风貌。据作者自己说,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激烈论战有关。当时论战者有这样三种观点:第一种是革命派,认为中国社会仍属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革命主力乃是工农。国民党法西斯政权必须打倒,革命领导权必须归共产党;第二种是托派,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第三种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论点,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可走中间道路,建立欧美式的政权。小说《子夜》通过吴荪甫一伙的终于买办化,强烈地驳斥了后两派的谬论。通过整个作品,作者暗示中国革命即将出现一个新的高潮,因此题名《子夜》。子夜,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可是距离黎明的到来却已不远了。
《子夜》在人物刻画上和语言运用上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作者紧紧抓住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刻的描写,显示出他们独特的个性。语言的运用非常生动、细腻,形象地表达出人物的性格、思想,准确地描绘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法国女作家苏姗娜·贝尔纳在一篇《走访茅盾》的文章中曾说:“在《子夜》中,茅盾文笔之纯熟达到了令人目眩神移的程度。在故事叙述之中,突然插入几笔绘声绘色的描写,于是人物表情、环境景物、喜怒哀乐,便跃然纸上,有时是酣畅淋漓的挥洒,继之而来的却又是玲珑剔透的工笔。作家之高妙也正在于此:他既有登临纵目驾驭全局的气势,表现出一个阶层的没落,又善于察事物于毫末之端,将转瞬即逝的分秒捕捉到手。”
茅盾同志十分重视作家的世界观和思想感情对于创作的影响。他时刻没有忘记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努力运用当时自己所达到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去理解、分析所观察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小说《子夜》的问世也是具有划时代价值的。当年鲁迅和瞿秋白对《子夜》都作了很高的评价,这不是偶然的。对于这样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我们电影工作者有责任把它搬上银幕。茅盾同志生前曾对《子夜》的改编和摄制给予热情支持,现在茅盾同志逝世了,我们更应该拍好《子夜》,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