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橙黄橘绿时
“为《邮缘》再写一部‘姐妹篇’吧!”
《邮缘》上映后不久,我听桑弧说:已经陆续收到不少观众来信,他们不仅对影片表示了很大的兴趣,感谢影片给他们带来有益的启迪,还给我们提出了再拍续集的建议。观众的热情和鼓励使我们怦然心动,于是,“给《邮缘》写个续集”排进了我们的创作日程。
1985年的夏天,我和桑弧、李亦中三人,来到了金山一家宾馆,这里地处海滨,是一座新兴的石化城市,暂时离开喧闹的上海,颇觉心旷神怡。每当傍晚时分,华灯初上,海风徐来,一天的溽暑消除殆尽,我们一面散步,一面议论。有人说青年人兴趣广泛,续集可从“集邮热”转向“摄影热”,反映青年生活中更多的热点;有人说“迷途的羔羊”要变为勤恳的孺子牛,不是那么容易,他也应该有曲折、有反复,这才是活生生的丁大森……这些议论使我们打开了思路,激发了灵感,使我们从生活中发现了许多新的和有典型意义的现象和矛盾。譬如:当时有大批中青年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其中不乏年轻有为的女干部,她们的上台虽是大势所趋,却并非轻而易举,大男子主义的歧视不仅来自同事之间,也来自家庭内部。这一发现使我们欣喜地找到了新影片的主要矛盾,这里有旧文化的积淀与新措施、新观念之间千丝万缕的纠葛,对于展开两个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是十分有利的。从这里生发开去,我们很快想到了丁母的一系列动作,她为了不愿自己的儿子屈居周芹之下,必定会为他另行择偶,这就产生了张金娣这个人物。为了陪衬丁母,又需要安排一个周父。这就是我们写续集最初的框架。
但最最主要的还是我们的主角丁大森,如何准确而深刻地把握这个人物,才是剧本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邮缘》结尾,丁大森决心报名去上夜校,他可以有所长进,真正成为“牛不羊”,不叫观众再为他担心;但他也可以有波折,有反复,因为人的成长不会永远一帆风顺,正像孩子会走路了还会跌跤一样。因此我们感到,社会虽然改革开放了,带来了生机,带来了繁荣,但也带来了复杂的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将面对这个新的复杂的社会群体,丁大森也不能例外,他必将遇到新的事物,也必将经受新的考验。这样,我们就产生了塑造崔海龙这个人物的念头。这个制造和贩卖假药的诈骗犯,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改革大潮中,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他就是泛起的沉渣。周芹能在工作中敏锐地发现他的破绽,从而挽救了丁大森,也为周芹能当上局长提供了合理的根据。
1986年秋天,《女局长的男朋友》拍摄完成了。演员阵容中除了郭凯敏、陈燕华、王苏娅、张闽外,又增加了张伐、严顺开等。该片与《邮缘》既有连续性,又能独立成章,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邮缘》的姐妹篇。
1986年很快过去了,今年已是1993年。但迄今为止,我们再也没有看到桑弧执导过故事片,只有一部纪录片《蔡元培生平》和一部4集京剧电视艺术片《曹操与杨修》。1989年我们曾合作过一部电影剧本,叫做《公关小姐的选择》,是个喜剧。上影厂艺委会已经通过了,但终究没有投拍。我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感到他那经过多年实践,早已形成的喜剧风格正日臻成熟,等待结出橙黄橘绿异彩纷呈的硕果。而他竟在此时停止了他的导演工作,这个句号未免画得太早了。
光阴荏苒,岁月悠悠,30年很快过去了。当年参加演出的演员,如韩非、孙景璐、史原等已经相继去世,回首往事,音容宛在,不禁感慨系之。这中间,我除了和桑弧合作了以上4部喜剧影片外,还写过《黑蜻蜓》、《某男某女》等其他几部喜剧影片,但不知为什么,总觉得不那么得心应手。这就使我对与桑弧的合作,感到格外留恋。
桑弧今年已经是77岁高龄了,但仍然精神矍铄,才思敏捷。在我与他最近一次会晤中,他还告诉我:“到底年纪大了些,导演也许真的不适宜了,但如有好的题材,剧本还是可以写的。”看到他那种跃跃欲试的神情,我感到安慰和鼓舞。我知道我们又将有新的合作。
【注释】
[1]原载《电影艺术》,199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