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纵横》序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曾于1991年编辑出版了《电影新视野》一书。该书选题广泛,视野开阔,作者既有直接在电影创作生产第一线的实践家,也有专门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和评论工作的同志。张骏祥同志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说:“电视的竞争,电影的‘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优势的丧失,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道路的开拓,一起把建立电影理论队伍的要求迫切地提到日程上来。”这本书出版以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事实证明,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没有辜负骏祥同志的期望。
1993年又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以夏衍同志为组长,阿英、石凌鹤、王尘无、司徒慧敏等同志为组员的党的电影小组成立于1933年3月,到今年正好是60周年。
电影小组的成立,促成了中国电影历史性的转变,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为了纪念这个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决定编辑出版论文结集形式的《电影纵横》一书。文章的撰写者也和前年出版的《电影新视野》一样,是研究所内外的电影创作者和电影理论工作者,其中研究所成员占的比重较大。这也是他们两年来孜孜于中国电影理论探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我想,上海电影艺术研究所如果能每隔一年结集出版一本新书,持之以恒,必将为电影理论领域积累下可贵的财富。
最近一两年,因电影观众数量大量滑坡,造成电影业的极度不景气。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景气,是指自己掏钱到电影院买票的观众人数急剧减少。由于电视机在全国城乡已经普及,如果把从电视屏幕上观看电影的人数统计在内,那么实际的观众人数可能并没有下降。
几十年来,电影的产、供、销关系一直没有理顺,其中电影制片厂的处境显得特别艰难。党的十四大以后,我们已经可以理直气壮地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按市场经济基本要求理顺制片、发行、放映之间的经济关系,在各个环节建立鼓励上进的激励机制,把故事片创作、生产和经营首先推向市场,中国电影的体制改革将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这将是一次充满希望而步履并不轻松的跋涉。有的同志信心十足,有的同志却忧心忡忡,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新中国成立40多年以来,我们的电影体制一直按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行事,一下子要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牵涉面很广,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认为,电影机制的改革不仅仅是领导部门或电影企业家的任务,也是创作人员的艰辛职责。同时这也必然会引起电影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例如,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电影观众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对消费市场信息反馈的分析,也要加强对电影接受美学的研究。
当然,加强对消费市场的研究,并不是去迁就或迎合低级庸俗的消费趣味,而是要从理论到实践,努力提高影片质量,首先是提高创作人员的素质,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结合的精神食粮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如何利用我国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好转的有利时机,深化改革开放,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这确实是一篇值得每一个有志之士殚精竭虑去做的大文章。
就电影战线说,我希望能很快形成一种思想解放、大家畅所欲言、为电影业的转制和腾飞而献计献策的热烈气氛。我想起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所提出的办学方针。他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未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我相信,真理总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且越辩越明的。只要我们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繁荣电影创作和促进电影理论建设,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99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