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生平》拍摄背景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把蔡元培的光辉一生搬上银幕,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强烈愿望。在有关各方的支持下,经过将近两年的筹备和拍摄,影片终于摄制完成了。
蔡元培原是一个前清的进士,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但不久他就在国家的外患内乱中,逐步看清了清政府的本质,转变成为一个推翻帝制的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后,他就任第一任教育总长,大胆对封建旧教育制度进行改革。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著名的“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北大各派学者在学术上各抒己见,展开百家争鸣,从而开创了学术民主、思想自由的一代新风,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
胡适的老师,美国哲学家杜威曾告诉胡适:“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这并不是杜威的溢美之词。
蔡元培于1928年4月就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网罗了许多第一流的专家学者,担任各研究所的所长,组成一个有系统的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为中国的科研事业打下了较为扎实的根基。
三十年代初,蔡元培和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营救许多被南京政府关押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这是蔡元培晚年政治生活中最光辉的一页。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一消息震惊中外,全国人民和不同的政治派别都表示深切哀悼。毛泽东同志由延安发出唁电,称颂蔡元培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同志送了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在重庆各界隆重举行公祭,悼念蔡元培的大会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亲临致祭,并且题了“泽永河汾”的挽词。
影片还选用了1968年台湾纪念蔡元培诞辰一百周年大会和1980年3月首都各界人士纪念蔡元培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珍贵资料。对于影片的艺术形式,最初我曾经想创作一部人物传记片,但经过反复思考,并广泛征求意见,终于决定拍成目前这样的文献纪录片。我们还借鉴电视纪录片的经验,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和孙道临担任银幕主持人。他们不是单纯地作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解说员,而是有时直接向观众交流,有时相互夹叙夹议评说蔡元培的言行。我希望这样能使影片显得亲切、生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