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电影制片厂
“中国电影周”于1956年10月开幕,导演格拉西莫夫同志作了情词恳挚的讲话。在闲谈的时候,格拉西莫夫告诉我们,他正在拍摄由他自己根据肖洛霍夫原著改编的《静静的顿河》。我们决定第二天到高尔基电影制片厂去参观他拍戏。
中国电影观众对于《乡村女教师》、《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青年近卫军》……这些优秀的影片想必是很熟悉的,它们都是高尔基电影制片厂的出品。我们怀着一种敬仰的心情走进这家有着光荣历史的制片厂的大门。
很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的建筑很陈旧,厂棚面积特别狭小。据说高尔基制片厂最大的一个摄影棚面积只有450平方米,最小的一个棚甚至只有120平方米。可是像《乡村女教师》、《青年近卫军》这样卓越的影片就是在这样狭小的棚里拍摄出来的。厂长向我们介绍工作情况,他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设备,严格控制拍摄计划,想出种种办法来达到人力和物力的最高效率。我们深深为他们那种勤俭办厂的精神所感动,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
我们走进格拉西莫夫正在工作的一个摄影棚,看他拍了一个镜头,并和他以及两位演员合影留念。《静静的顿河》摄制计划相当庞大,全片要分上中下三集,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才开拍不久。但一年后的今天,苏联观众可能已经在银幕上欣赏到这部辉煌的巨著了。
高尔基电影制片厂除了制作故事片外,同时担任外国影片的译制。“中国电影周”映出的《为了和平》一片,就是由该厂译制的。厂长特地找了在片中配母亲口音的那位女演员来和白杨同志相见,两个“丁孟辉”碰头了,彼此都有说不出来的高兴。
我们渴望能和导演《乡村女教师》及“高尔基三部曲”的顿斯柯依同志一见,以表倾慕之忱,可是他不在莫斯科,未能如愿。在我们离开高尔基制片厂的时候,我回想这个厂所摄制的那些使全世界电影观众永远受益的作品,我的心头充满了感激之情。
作为中国的一个电影工作者,作为曾经从最先进的苏联电影艺术中汲取信心和力量的一个学徒,在这全世界劳动人民热烈庆祝伟大的十月革命40周年的时日,我谨以一瓣心香,遥向莫斯科献出我最虔诚的祝愿:第一,愿伟大的苏联人民,在共产主义的建设事业中获得日益辉煌的成就;第二,愿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民主阵营,日益强盛壮大;第三,愿各国的进步文学艺术工作者,更好地团结起来,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