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1956)

《祝福》(1956)

1955年,为纪念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夏衍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电影,他仅花10天时间一气呵成,将剧本交给了上影厂。上影领导极为重视,根据《祝福》题材特点,以及桑弧拍过彩色影片的经验,决定由桑弧执导此片。不料,当桑弧一行赴浙东山区选看外景之际,北京传来《祝福》拍摄任务由上影转移到北影的指令。原来,北影厂厂长汪洋率团刚去苏联考察学习回来,也准备筹拍一部彩色影片。据桑弧回忆:“夏公为了支持新北影上马,就劝说上影厂放弃《祝福》。于是,上影的摄制筹备组就宣告解散,只有我和白杨、魏鹤龄三人被借调到北影工作。在《祝福》拍摄期间,夏公一直关心影片的进展情况。他几次来北影厂看样片,并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困难。”拍摄单位临时变更并不是一件小事,这里凸显了计划经济时代新中国电影“全国一盘棋”的统筹观念,以及夏衍作为“内行领导内行”的个人威望。[7]

桑弧奉调抵北影报到,迎接他的是新的摄制组成员,有副导演陈怀恺、摄影师钱江、美工师池宁等,度过了一段磨合过程。起初北影方面并未认可上影初拟的祥林嫂扮演人选,决定重新扩大遴选范围,并采取颇为苛刻的试镜头比照法,先后有5位知名女演员前来应试,耗费几百米昂贵的彩色胶片。最后经反复比较慎重讨论,仍然选中了白杨。《祝福》摄制组正式成立已是1956年4月,距公映倒计时不足半年时间,桑弧率大队人马赶赴浙江绍兴拍外景。偏偏这一年江南梅雨季特别长,从5月初到6月底,几乎下了50天雨,拍摄进度大受影响,实拍镜头数仅占全片十分之一。鉴于纪念鲁迅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汪洋厂长拍板将摄制组拉回北京拍内景,并把部分外景挪到京郊拍摄。桑弧回顾说:“池宁不愧为富有经验的美工师,他在北京加工的江南水乡景色和我们在绍兴拍的镜头衔接在一起,几乎天衣无缝。祥林嫂在河埠洗衣、淘米及被抢亲的镜头,就是在玉泉山附近拍摄的。夏衍同志对影片很重视,他几次找我谈他的改编设想,以及他对分镜头剧本的意见。他还建议请刘如曾同志作曲,并坚持用民族乐队。”就这样,《祝福》剧组移师北京后,从7月初到9月上旬停机,高效率完成了全片十分之九的工作量。

10月19日,文化部隆重举行《祝福》献映式,国际上多位著名作家应邀出席。原定《祝福》安排在北京两家首轮影院,不料一经映出,影院人满为患。电影发行部门为满足观众的要求,决定在甲级影院轮流上映,结果京城连映55天370场,上座率创出新高。《祝福》在全国各地上映后,也受到普遍欢迎。广大观众和文艺评论界反响强烈,称赞剧本好,影片也好,演员表演、摄影、美术、音乐出类拔萃,特别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自行摄制的彩色故事片,色彩色调的把握及色彩还原为全片增色不少,是一部足以代表新中国电影水平的佳作。1957年7月,《祝福》首先在苏联莫斯科公映,苏联发行部门洗印了500套俄语译制片拷贝,供不应求又加印300套,创下中国电影在苏联上映的最高纪录。桑弧和白杨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祝福》首映典礼,后转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10届卡罗维·伐利国际电影节,获得了特别奖;1958年又在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获得“银帽奖”。当年全球上映《祝福》的国家,还包括东南亚各国及英国等。

值得一提的是,《祝福》上映在一片喝彩声中,也有评论家提出不同看法,主要针对影片结尾为表现祥林嫂反抗而让她去土地庙“砍门槛”这个增添的细节,认为这样处理“违背人物性格的发展规律”,是“为加强政治因素”而产生的“庸俗社会学倾向”。在论争中,有不少评论予以肯定,认为符合祥林嫂性格发展,她由绝望而产生对神权的某种怀疑和自发性反抗,并不等于对神权观念具有彻底的认识和根本的决裂。夏衍对此作出回应,他首先申明,增加“砍门槛”这一细节早在解放前摄制的越剧《祥林嫂》影片中就已出现过,将其用于故事片《祝福》系“择其善者而从之”。夏衍明确表示:“从表面上看,祥林嫂是安分懦弱的、相信神鬼的,但决不能因为有这种情绪而断定一个懦怯的灵魂就永远不会发生反抗的意念和行动”,事实上“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反抗性颇为鲜明的人物,她顽强的抗拒使一般人都觉得‘异常’和‘出格’ ”,因而“砍门槛”这一举动,“按情理也只能是祥林嫂处身在失望、痛苦之极而爆发出来的一种感情上的激动,而感性的突发行动并不等于理性上的彻底认识”。桑弧在《导演阐述》中对此也有一番阐释:“祥林嫂辛辛苦苦积下十吊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顿然眉宇开朗,她是觉得安心了。不料,在祝福上供的时候,她端了一盘鱼出来,却遭到鲁四老爷和鲁四太太大声责骂,并被当场驱逐。这是致命的一击,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任何努力也挽救不了她的命运。在一种复仇心理的冲击下,祥林嫂拿了菜刀去砍庙门的门槛。从她砍门槛起,一直到死为止,她的精神状态夹杂着疑惑和愤慨,而不是单纯的穷苦潦倒。”[8] 我们注意到,这场不同意见的争论竟然持续了半个世纪,2009年在百度上还有网友讨论“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妥当吗?”、“祥林嫂砍门槛时心里在想什么?”等问题。网友们各抒己见,大致有四种见解:其一是祥林嫂憎恨鲁四老爷全家对自己的鄙视;其二是憎恨柳妈的欺骗;其三是憎恨老天爷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其四是憎恨自己为何做下如此不可饶恕的事情。还有网友认为:电影与文学有着本质区别,视觉冲击是影响观众最重要的方式,增加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大大增强了电影表现力,“电影编导可以完全忠实原著,也可以稍加变通,这是他们的自由,也是他们对小说的理解”。由此也折射了《祝福》这部影片持久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