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汇华联摄影场一共有三只棚,最大的一只是2号棚,全部用钢骨水泥建造,现在算是上海最优良的一只棚。其余两只——1号棚和3号棚,则是用木材和旧式的砖瓦搭建的,因为年久失修之故,已渐渐呈露不支的状态。

这两只棚的隔音设备非常简陋。我已经写过,每年夏天得雇用临时工来阻遏蝉和蛙的侵扰。除了这两个顽敌外,零散的突击者也很多。我们有时看电影,在十几层楼高的公寓的精室里,忽然听得一声远远的鸡啼,这就是人家所养的鸡无意中把啼声灌进了麦克风。不过,观众可能想象这是公寓的厨房里所蓄养的鸡,也就“无伤大雅”。有时,徐家汇站的火车的汽笛声也侵进了画面,但如这一场戏正是叙述一对情人的分离,那就格外能加强黯然销魂的气氛。我这里并无故意暴露“家丑”之意,我只是要观众明了,我们是处于怎样一种原始的浑朴的工作环境而已。

下雨天是工作最艰苦的日子,我们有一句口号,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原来这两只棚的屋顶都有毛病,每逢雨势稍盛,那就有露天拍戏之感。有时漏雨的地点恰巧处于镜头和演员的中间,于是镜头面前就像挂着一串珍珠,在拍摄的时候,不得不用一幅防雨布张在镜头的上面。记得有一次暴雨如注,漏了二十几处,我们用了许多铅桶来承漏,叮叮当当,煞是好听,很像轰夕起子在《穷开心》里对着屋漏而歌唱的情景。但摄影的困难虽告解决,录音的困难却无法消除(因为我们无法遮断铅桶里的雨滴声),结果这一天终于宣告停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