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与文学剧本的关系
关于导演与文学剧本的关系。作为一个导演,应该如何判断剧本?或者说作为导演喜欢什么样的剧本?从我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讲,无外乎这么几点:(一)内容是健康的,就目前来讲是有利于促进四化建设、鼓舞人民向上的;(二)要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头绪不必太繁杂,要有新意,不是雷同的,至少在一个剧本中要有几场重场戏,能吸引人;(三)要有几个人物是比较有性格的,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例如一部长篇小说,出场人物很多,编剧就得花很大精力进行压缩,使之符合一部影片的长度。我所强调的是故事情节头绪不要很繁复,情节要单纯些,细节要丰富些。如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樱》,情节很单纯,只写了兄妹之间相认还是不认,但细节很丰富。这样的剧本很可能被判断为单薄,但从影片的实际效果来看,观众反映较好。《樱》的导演也是作者,他自己已经有了视觉形象,就比较有信心。有时导演接一个本子,没有参与剧本创作,判断就不一定很准确。
电影剧本不宜太长,要篇幅适中,四五万字就差不多了。有的影片需要拍上下集,可根据情况拍成两集,但一般讲能拍成一集的尽量不要拍成两集。电影有个国际标准,是放映100分钟,9000尺胶片,这个长度一直延续了几十年。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电影与电视不同,看电视可以开着灯看,或做些其他的事情,看电影则是强制你看完,与看戏曲也不同,如看京剧,大段的唱,你就可以只听不看,而电影则是通过视觉,在电影院里强迫你看的。一个人的眼力消耗有限,一个半小时左右是适合人的生理条件的,对人的眼力消耗也合适。
夏衍同志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祝福》,不到2万字,这是我所接触到的最短的剧本,拍出来也就1小时40分左右。他的本子很简练,作为电影剧本,一般四五万字的容量就足够了。作为导演,也不希望剧本太长,写得短些可以刺激导演去想象,也可以使摄制组的其他成员去想象,这样就能调动摄制组的热情。如果剧本太长了,只能使这些人去想办法进行压缩,而不敢多想如何丰富它了,所以导演不希望剧本太长。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毫不可惜。宁可将能写成小说的材料改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拉成小说。这段话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我们除了对篇幅的要求外,对话也要求精炼。因为电影是以视觉形象为主的,可讲可不讲的话尽量不要讲。同时,电影创作除了编、导、演,还有摄影、录音、美工,观众也是创作人员之一,要留一点余地让观众去想象,把观众的想象补充进去,这个创作才算完成了。如果把所有的话讲得没有一点余地,观众反而会觉得索然无味。好的剧本一般对话都较少,夏衍改编的《祝福》,祥林嫂在整部影片中的对话还不到1000字。《樱》的对话也很少,很多是通过潜台词、通过动作来表现的,有的地方就没有什么话。如影片中石羽演的老干部带森下光子去石佛村,在这之前,他对光子说:我很抱歉,你一直想看看妈妈,却一直没有机会。然后就开车,途中叫司机“拐弯”,等光子出来、上车,他也没有一句话,目的很清楚,就是为了渲染她们母女见面的气氛。法国影片《没有留下地址》,汽车司机陪姑娘到记者家里,姑娘很胆怯,有不祥的预感,到记者家门口,姑娘也没敢敲门。司机帮她敲开了门,一个小孩子对着里屋喊道:“妈妈,有一个女人来找爸爸!”记者的妻子走出来问:“你找我丈夫干什么?”人物关系就非常清楚了,姑娘受了刺激,转身就走了。记者的妻子问司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司机回答:“但愿什么也没有发生。”含义也很清楚。这样的语言就适度地表现了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我们要求对话精炼,当然必要的话还是要讲的。日本影片《裸岛》,写的是一个日本普通的劳动妇女在一个岛上的生活,影片中没有一句对话,因为这点,大家觉得很别致,于是,这部影片得了大奖。对这部影片的情况还有争论,有的认为很好,有的则认为太做作,剧中人到了必需讲话时还不讲,这也没有必要,这就有点故弄玄虚了。因为剧中人的感情已经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还憋着不讲,这又何苦呢?我们只是要求语言要精炼。
场景不要太多。电影不同于话剧,受幕的限制,时间、空间可以自由跳跃,所以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比话剧要方便多了,但也不宜把电影搞得太零碎。电影也是工业生产,也受企业生产规律的限制,场景太多,拍摄周期就很长,成本就很高,周转就不方便。如上影厂有4个大摄影棚,2个小摄影棚,一年要出十五六部戏,如果每部戏的场景都很多,周转就很紧张。现在有的影片采取拍实景的方法,但还是要搭一些景,所以场景仍不宜太多,场景太多了戏也不易集中。日本影片《生死恋》,内景就搭了大宫、野岛、夏子几个人的家,大部分是实景,看起来还是很好看的戏,所以场景不要太多也是导演考虑文学本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