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的反应

观众的反应

在撰写对白或执行导演工作的过程中,我有时感到某一句对白或某一个动作一定可以引起观众的反应。等到作品在观众面前放映的时候,我常悄悄地溜到戏院里去,观察自己的预料是否准确。如果在安排笑料的地方,果然引起了爆裂的笑声,那就沾沾自喜。又如在企图催引眼泪的地方,果然看见那些善感的女士们在掏手帕或发出轻微的抽噎,那也能给予我无上的快感。这种以别人的悲伤作为自己享受的心理诚然不足为训,也可以说是幸灾乐祸。可是我不能不承认,我每次去看自己的东西,主要是为了测验观众的反应。

但有时发现自己的判断并不准确。在制作时花了许多气力所布设的效果,结果毫无反应,那就不胜怅惘。记得詹姆斯·史蒂华在某一部影片里,饰一个青年剧作家,他自以为他的处女作是一个“旷世悲剧”,他预料公演时一定会有许多观众因哀伤过度而昏厥。在他的作品献演的夜晚,他特地躲在戏院的走廊里,等待着场子里的反应。他听到台上的演员在念他的最得意的台词,也就是他认为最荡气回肠的几句,可是他非但没有听到满院的哭声,反而发现观众都在捧腹大笑。昏厥的几乎是他自己!上述的自然是一种戏剧的夸张,不过刻画一个剧作家的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那份惆怅和难堪,却非常地真切。

“观众”是一个抽象的形体。观众之间的知识、性格、见解、嗜好各个不同,而且有着可惊的距离。然而,使人奇怪的却是他们有着极一致的感受性。某一部作品在“大光明”放映时,所有那几个引起反应的地方,等到在“南京”或“美琪”放映时,也丝毫不会走样。“观众”真是一个既慷慨又吝啬的怪物。甲戏院里的观众看了发笑的地方,乙戏院里的观众也不会不笑,这是他们的慷慨处;甲戏院里得不到反应的地方,作者以为乙戏院里的观众也许会了解他,可是他终于在乙戏院里也绝对得不到补偿,这又是观众的吝啬处。“研究观众”是值得每一个干戏剧或电影工作者终身探索的课题。如果一部作品提供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得不到某些预期的反应,那症结恐怕还是在于作者自己的判断错误,而不是在于观众的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