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资料5-3】
海河等水系污染问题与宁波跨海大桥
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海河是我国七大水系中污染最严重的水系,近79%的断面为五类及劣五类水质;辽河、淮河水系污染情况也十分严重,五类及劣五类水体分别占60%和60%。太湖、巢湖、滇池等三大湖泊氮、磷污染严重,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其中太湖五类、劣五类水质之和已占全湖的60%;巢湖五类、劣五类水质各占一半;滇池外海为五类水质,草海全为劣五类水质。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及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制的“三河”、“三湖”(指淮河、海河、辽河以及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防治计划,目前已经由国务院批复实施。防治计划主要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截污导流工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流域综合治理、引水工程等。
2003年6月8日下午2时16分,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程奠基仪式在南岸桥址慈溪隆重举行。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国道主干线——同三线(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北起嘉兴海盐郑家埭,跨越宽阔的杭州湾海域后止于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千米,其中桥长35.67千米。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千米。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千米,设计使用寿命100年,总投资约118亿元。大桥设北、南两个航道,其中北航道桥为主跨448米的钻石形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5 000吨;南航道桥为主跨318米的A形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通航标准3000吨。其余引桥采用30—80米不等的预应力砼连续箱梁结构。
这两个项目都要耗费巨资,钱从哪来?是不是都应由政府出资来完成?“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计划属于典型的公益性项目,它的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安排,因此我国在“十五”期间投入1234亿元财政资金治理“三河”、“三湖”水污染。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程属于基础性项目投资,则可以广泛吸收地方、企业参与投资。
按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使用方向和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以及各类建设项目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需求等,将投资大体划分为竞争性项目投资、基础性项目投资和公益性项目投资三大领域。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投资的特点决定了政府的投资范围。政府投资一般限于社会公益性项目投资和基础性项目投资。根据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的规定,竞争性项目投资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由企业通过市场筹资、建设和经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逐步从竞争性项目投资中退出,政府主要对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进行投资,其中,中央政府投资主体负责全国性基础性建设项目和公益性建设项目,地方政府投资主体负责本地区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和公益性建设项目。
1.公益性项目投资支出。
①公益性项目投资支出的概念与特点。公益性项目投资支出是指政府用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事业的投资,公、检、法、司等政权机关的建设投资以及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办公设施、国防设施等投资的支出。这些部门都是社会的公共部门,是政府的组成机构,专门从事公共物品和劳务的管理。为了保证这些部门的建立、存在和发展,行使其必要的职能,就必须有其物资手段,因此,政府的投资性支出首先要保证公共部门的投资支出,即公共需要投资支出或社会公益性项目投资支出。
②公益性项目投资支出的资金来源。社会公益性项目一般是非生产性、非营利性的,因此,公益性项目投资主要由政府用财政资金安排。除了特别重要的项目和必须由中央政府安排投资的项目由中央政府承担投资外,绝大部分项目应按受益范围由所在地方政府承担投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公益事业,在政府不搞摊派的前提下,鼓励捐赠和由企业、个人投资兴办。
③公益性项目投资支出的管理。公益性项目投资支出的特点,决定了对其管理的要求:
第一,公益性项目投资支出规模以满足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劳务的规模为依据,若投资规模过大,资产使用能力剩余,将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该项支出一旦形成资产,在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支出数额较少,而与之适应的社会公共消费性支出则具有稳定的、连续的支出过程。当社会公共消费性支出增加,需要投资支出增加时,才会引起新增投资的支出增加,两者要保持适度的比例关系。
第二,公益性项目投资支出作为政府投资总额的一部分,必须受限于政府总投资计划,并且与政府的其他投资比例相协调,否则会影响政府投资的整体调节功能的效率。
第三,公益性项目投资支出形成非生产性的资产,随着磨损和技术进步,会出现实物补偿和价值损失。要贯彻先维持后发展的原则,投资前进行立项评估,以较少的投入,获取使用效益最高、社会效益最大的资产。
“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计划属于典型的公益性项目,它的资金来源主要由财政安排,因此我国计划在“十五”期间投入1234亿元财政资金治理“三河”、“三湖”水污染。
2.基础性项目投资支出。
基础性项目投资支出是指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方面最终形成资产的支出。所谓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供气、供电等设施。基础工业主要是指能源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基础性项目是支撑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公众的生活便利与生活质量状况。基础性项目的投资具有自然垄断性、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回收期长而收益较低的特点。
基础性项目对于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建设顺利进行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们一般是靠市场本身不能进行资源配置或不宜由市场来提供物品的项目,即微观经济主体干不了、不愿干、不宜干的项目。因此,基础性项目必须由政府来投资兴办,主要由政府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通过经济实体进行投资;并广泛吸收地方、企业参与投资;鼓励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进行投资,有时还可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
基础性项目投资支出大多属于生产性支出,但是,该项支出在讲求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为强调的是社会效益。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程属于基础性项目投资,可以广泛吸收地方、企业参与投资。
综上所述,政府在安排该项投资支出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政府应合理筹措各项资金(包括税收、国有资产收入、内外债等),将政府的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企业和私人资金、引进的国外资金协调配套,正确确定政府投资规模和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的正向调节功能。
②充分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合理地定价和收费,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使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③正确选择投资方式,将无偿投资和有偿投融资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理顺各种投融资管理机构(财政部门、政策性银行等)关系,加强投资融资的管理。
④政府的基础性项目投资支出应在保证政府调控政策正向效应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亏损额度,努力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