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金融导论
1.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①“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是指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比金银晚得多。在金银作为普遍商品参与交换的长期过程中,由于它适合于执行货币职能的属性慢慢被人们认识,才逐渐被固定在一般等价物的位置上而成为货币。金银存在于货币产生之前,也将存在于货币消亡之后。
②“货币天然是金银”是因为金银有许多最适宜于充当货币的优点,所以担当货币的重任就落到了金银身上。金银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性使它最适合充当货币的材料:一是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收藏;二是不易变质和磨损,便于长期保存;三是硬度小,质地均匀,便于分割和合并。
2.货币在发展中经历了哪些货币形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金属条块的形式出现的,由于每次交易都要查成色、称重量,很不方便,于是逐渐产生了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即铸币,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但仍然可按原来的面额价值流通,于是又有了纸币。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电子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又有了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即电子货币。
3.货币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4.什么是纸币本位制,应当如何理解目前我国的“一国四币”制度?
纸币本位制,亦称“自由本位制”。以国家发行的纸币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家不规定纸币的含金量,也不允许纸币与金(银)兑换,纸币作为主币流通,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国家也发行少量金属铸币作为辅币流通,但辅币价值与用以铸造它的金属商品价值无关。由于发行纸币是国家的特权,在中央银行国有化之后,国家便委托中央银行发行纸币。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方式是通过信贷程序进行的,所以纸币实际上是一种信用货币。
“一国四币”(即人民币、港币、澳门币及新台币)互相兑换和流通是香港和澳门回归及两岸四地经济合作的必然结果,它有不少有利之处:两岸四地的货币互为流通有助于经济合作的深化及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国四币”的互为流通有利于四地人员的往来。上述四币互为流通的现象也有一些弊端:一是可能引起货币流通方面的杂乱无章;二是受国际经济金融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可能成为内地金融市场动荡的不稳定因素;三是可能成为诱发人民币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四是刺激外汇投机。
5.信用的主要形式与特点?
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1)商业信用指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交易时,延期支付或预付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赊销和预付两类。
主要特点:商业信用贷出的是商品;商品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经营者;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的景气状态是一致的。
(2)银行信用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
主要特点: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式提供的;银行信用是一种中介信用。
(3)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债务人,从社会上筹措资金来解决财政需要的一种形式。
主要特点: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不平衡;弥补财政赤字;调节经济与货币供给。
(4)消费信用是指企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信用。主要包括分期付款和消费信贷。
主要特点:每笔授信额度小;信用状况偿债能力调查工作量大;消费信用分险具有特殊性。
6.什么是信用工具?有哪些种类?
信用工具是指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或投资人权利的凭证,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前继续进行资金融通时,用来证明债权的各种合法凭证。信用工具也叫金融工具,是重要的金融资产,是金融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对象。
(1)按信用形式划分,可分为商业信用工具,如各种商业票据等;银行信用工具,如银行券和银行票据等;国家信用工具,如国库券等各种政府债券;证券投资信用工具,如债券、股票等。
(2)按期限划分,可分为长期、短期和不定期信用工具。长期与短期的划分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一般以一年为界,一年以上的为长期,一年以下则为短期。短期信用工具主要是指国库券、各种商业票据,包括汇票、本票、支票等。长期信用工具通常是指有价证券,主要有债券和股票。
7.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1)利润率的平均水平;(2)资金的供求状况;(3)物价变动的幅度;(4)国际经济的环境;(5)政策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