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十二章 货币需求与供给

1.简述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简述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在理解创造过程时,做出了五个方面的假设

第一,商业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全部用于放款或投资;

第二,商业银行的客户(包括存款人和借款人)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并使用支票结算方式,不提取现金;

第三,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以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组成;

第四,商业银行只经营支票存款(活期存款),不经营定期存款,即存款形式没有转化的渠道;

第五,法定的存款准备金率为20%,原始存款为10万元。

要理解具体的创造过程,采用T型账户的形式进行了说明,从这么一个过程可以看出,一笔原始存款,在整个银行体系存款扩张原理的作用下,可以产生出大于原始存款若干倍的派生存款出来。这个派生存款数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原始存款数额的大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派生存款与原始存款数额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ΔD = ΔR·1/r

3.什么是货币乘数?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货币乘数的大小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比率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4.简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

原因: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危害:对于市场机制的破坏。这种破坏首先造成了对资源的错误引导;其次导致了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治理:

(1)控制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收入政策。

改善供给: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是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

(2)政策主张:降低税率;实施适度融资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善货币流通状况;发展对外贸易。

(3)入指数化政策:是按物价变动状况自动调整收入的一种分配方案。

5.简述通货紧缩的原因及危害。

原因:当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和经济形式不佳时,消费和投资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下拉型通货紧缩;紧缩型的货币财政政策可能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危害:

(1)使生产者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继而减少生产或停产。

(2)使债务人受损,继而影响生产和投资。

(3)生产投资减少通货紧缩会抑制经济增长,甚至使经济发生衰退。会导致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加剧总需求不足。

总结:通货紧缩会抑制经济增长,甚至使经济发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