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是指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不断转手的运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不断地从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作为支付手段时不断地从债务人手里转移到债权人手里,从而形成了川流不息的货币运动。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所谓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连续进行的整体,它的运动表现形式是W-G-W。
(一)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1)货币流通实质上是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实质内容。在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上,商品流通始终是第一位的,它不但决定货币流通的速度,也决定其流通的方向。
(2)现实中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具有相对独立性,货币流通还能够反作用于商品流通,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商品与货币的呼唤不具有强制性,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是有条件的;二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时间上有不一致性,商品转化为货币和货币转化为商品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三是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在量上有不一致性,货币流通量总是小于商品流通量。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决定因素也不相同。
(3)虽然从本质上说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决定的,但在形式上商品流通却通过货币流通反映出来,并通过货币流通来实现,货币流通是否正常和稳定,直接影响着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运行。
(二)货币流通规律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媒介体,随着商品交换数量的扩大而扩大,当然,两者不是绝对恒等。那么,流通领域到底需要多少货币量呢?也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货币流通规律,即一定时期内一定范围内流通领域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的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一定时期内的货币需要量由商品价格的高低、商品总量的多少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三个因素决定。用公式表示为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高低、商品总量的多少成正比例,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关系。
当货币从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扩展到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就增加了影响货币需要量的一些因素,如赊销因素、到期支付因素、相互抵消支付因素等。货币需要量的公式表示为
总体来说,货币的支付手段出现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了,节约了现实货币的流通量。从以上公式中可以看出,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决定于商品价格总额,是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
当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时,货币流通规律仍然存在并发挥着作用,但其实现形式有了变化。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 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金属货币量时,单位纸币的价值就减少,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反之,则会引起银根紧缩,商品流通不畅,商品生产萧条。因此,一个国家必须把纸币的发行量控制在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的限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