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
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特征是,商业银行能以派生存款的形式创造和收缩货币,从而非常强烈地影响货币供应量。因为商业银行是唯一可以经营活期存款(支票存款)的金融中介机构,而活期存款是货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通过其经营活期存款的机制,创造出活期存款,从而创造了货币,这个特征也是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重要区别。
(一)存款货币创造的前提条件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能力的获得需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二是银行借款人不完全现金提取。
部分准备金制度又称存款法定准备金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存款机构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以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存款形式留有准备的制度。对于吸收进来的存款,银行必须按一定比例提留存款准备金,其余部分可以用于放款。若是在100% 的全额准备制度下,则会从根本上排除银行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贷款的可能性,所以银行就没有创造存款的可能。对一定数量的存款来说,准备比例越大,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就越少;准备比例越小,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就越多。
非现金结算制度使人们能通过开出支票进行货币支付,银行之间的往来进行转账结算,无须用现金。如果不存在非现金结算,银行不能用转账方式去发放贷款,一切贷款都必须付现,则无从派生存款,银行就没有创造信用的可能。
(二)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为了便于说明商业银行体系是如何创造信用的,我们假定:(1)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多家商业银行组成;(2)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为20%;(3)准备金由库存现金及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组成;(4)公众不保留现金①,并将一切货币收入都存入银行体系;(5)各商业银行都只保留法定准备金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其余均用于贷款或投资。假设某人A 向中央银行出售证券获得$10 000 ,并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甲银行。由于法定准备金率为20% ,甲银行只需以10 000 × 20 % = 2 000元 作为准备金,其余的10 000 × (1 −20%)= 8000元全部贷出。经过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这两次交易以后,甲银行的T式资产负债见表12-1。
表12-1 甲银行的T式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假定甲银行将8000元贷给客户B ,B以借到的这8000元全部用来向C购买商品,C将收到的8000元存入乙银行。乙银行在接受C 的$ 8 000 活期存款后,依20%的比率保留 8000 × 20%=1600元准备金,而将其余的8 000 ×(1 − 20 %)= 6400全部贷出去。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见表12-2。
表12-2 乙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假定乙银行将6400元贷给客户D,而客户D又全部用来购买E的商品。E将收到的6400元全部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丙银行,丙银行依法留出20%。 即1280元作为6400元存款的准备金,并将其余的6400 ×(1 − 20 %)=5120元 全部贷出。丙银行此时的资产负债表见表12-3。
表12-3 丙银行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这样丙银行将5120元贷给F。F又用于购买……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最后我们将看到,原先客户A的10 000元存款,通过银行体系发放贷款,能够为其增加40 000元的存款货币。最终使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额达到50 000元。其中:
客户A的10 000元存款为原始存款。所谓原始存款即是指银行以现金形式吸收,并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银行新增的40 000元则是派生存款。所谓派生存款即指银行用转账方式来发放贷款或从事其他资产业务时所创造出来的存款。
如果我们用D代表存款货币最大扩张数,以R代表原始存款量,r代表法定准备金率,则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及存款总额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D=R ×(1/r),其中我们把1/r称为存款乘数。
那么,存款总额−原始存款=派生存款。
可见,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原始存款量成正比,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三)其他制约存款创造的因素
以上是我们以三个假设条件为前提简单说明的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当然现实情况与假设是有一定差距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如:
1.现金漏损
客户总会从银行提取或多或少的现金,从而使一部分现金流出银行系统,从而影响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2.定期存款准备金率
在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有些存款将会转变为定期存款。而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般与活期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同。
3.超额准备金
为了安全或应付意外情况,银行实际持有的存款准备金总是高于法定准备金。这必然会降低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