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是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完成的。货币政策的工具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影响整个经济的最为重要的一般性政策工具;二是利用货币政策对特殊经济领域产生作用的选择性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其特点是对整个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和存款准备金政策,俗称“三大法宝”。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政策措施。
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这实际上相当于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流入社会大众手中,则会直接地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流入商业银行,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并通过货币乘数作用,使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扩大,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倍数增加。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可卖出有价证券,以减少基础货币,使货币供应量减少,信用紧缩。
这一政策的优点表现为:第一,它可以直接影响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第二,它使中央银行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第三,中央银行运用这一政策时可以主动出击;第四,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对金融经济不会带来较大震荡。因此公开市场业务成为许多国家中央银行日常操作的、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最早拥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前者主要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资金供应;后者则主要影响商业银行和社会资金运动的方向。
当中央银行认为有必要紧缩银根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时,就提高再贴现率,使之高于市场利率,这样就会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于是商业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或贴现的数量,使其准备金缩减。商业银行就只能收缩对客户的贷款和投资,从而减少货币供应量,使银根紧缩,市场利率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这一政策的优点在于:第一,再贴现政策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第二,再贴现政策对贴现对象及贴现票据的选择,可以起到一定的结构调整的作用;第三,再贴现政策作用效果缓和,可以用来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
当然,再贴现政策也有不足的地方,如:中央银行在使用这一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时,处于被动地位,商业银行是否来贴现、贴现数量的多少以及什么时候来贴现都取决于商业银行;再贴现率的调整只能影响利率的总水平,而不能改变利率结构;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再贴现率经常调整,会使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无所适从,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
3.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改变货币乘数,从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中央银行依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对所拥有的存款提取准备金的比例;②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资产;③规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基础,即需要提交准备金的存款种类和数额;④规定存款准备金提取的时间。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时,一方面增加了商业银行应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使货币乘数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和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收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于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公众预期等都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调整,都会使货币供应量和社会需求成倍地扩大或收缩,其效果过于猛烈,对经济震动太大,告示效应太强,很不利于货币的稳定,也使中央银行很难确定调整时机和调整幅度,因而不宜随时使用,不能作为日常调控的工具。
(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或行业、企业或特殊对象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包括:间接信用控制工具(如优惠利率、消费信贷管制等)、直接信用控制工具(信贷分配等)和道义劝阻(如窗口指导等)。
选择性工具是针对个别部门,而非整个金融市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但对于特殊部门、行业和金融领域的局部问题,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实施货币政策有益和有效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