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的成因

二、通货紧缩的成因

(一)紧缩性的货币财政政策

一个国家当局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大量减少货币发行或削减政府开支以减少赤字,会直接导致货币供应不足,或加剧商品和劳务市场的供求失衡,便“太多的商品追逐太少的货币”,从而引起物价下跌,出现政策紧缩型的通货紧缩。

(二)经济周期的变化

经济周期达到繁荣的高峰阶段,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产生供过于求,可引起物价下跌,出现经济周期型通货紧缩。

(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放松管制和改进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出现成本压低型通货紧缩。

(四)投资和消费而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

当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和经济走势不佳时,消费和投资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跌,形成需求拉下型通货紧缩。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或信贷扩张过快导致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和坏账时,金融机构“惜贷”或“慎贷”引起信用紧缩,也会减少社会总需求,致通货紧缩。

(五)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

一个国家实行钉住强币的汇率制度时,本币汇率高估,会减少出口,扩大进口,加剧国内企业经营困难,促使消费需求趋减,导致物价持续下跌,出现外部冲击型的通货紧缩。国际市场的动荡也会引起国际收支逆差或资本外流,形成外部冲击性的通货紧缩压力。

(六)体制和制度因素

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因素也会加重通货紧缩,如企业制度由国有制向市场机制转轨时,精简下来的大量工人现期和预期收入减少,导致有效需求下降;还有住房、养老、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变迁和转型,都可能会影响到个人和家庭的收支和消费行为,引起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物价下降,形成体制转轨型的通货紧缩。

(七)供给结构不合理

如果由于前期经济中的盲目扩张和投资,造成了不合理的供给结构和过多的无效供给,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加剧供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许多商品无法实现其价值会迫使价格下跌,另一方面大量货币收入不能转变为消费和投资,减少了有效需求,就会导致结构型通货紧缩。